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枚 méi《國語辭典》
枚 [ méi ]
名- 树干。《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唐·杜甫〈雨〉诗:「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
- 古代行军时,兵士横衔于口中,以防止言语的箸。如:「衔枚疾走」。《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 量词:➊ 计算形体较小物品的单位。相当于「个」。如:「一枚铜板」、「两枚邮票」。《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棺上有五铢钱百余枚。」《儒林外史·第二回》:「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➋ 计算火箭、弹药的单位。如:「一枚炸弹」、「两枚火箭」。
- 姓。如汉代有枚乘。
- 一个一个的。如:「不胜枚举」。
乘 chéng/shèng《國語辭典》
乘 [ chéng ]
動- 登、升。《史記·卷八二·田單傳》:「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 駕馭、駕騎。《易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 搭坐,用某種交通工具代步。如:「乘車」、「乘飛機」。
- 順應、趁、藉著。如:「乘人之危」、「乘風破浪」、「乘勝追擊」。
- 追逐、進攻。《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漢書·卷七○·陳湯傳》:「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
- 在數與數之間進行乘法運算。如:「三乘二等於六。」
- 數學上的運算方法之一。即乘法。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方法。」
- 姓。如漢代有乘弘。
乘 [ shèng ]
名- 量詞。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如:「萬乘之國」、「百乘之家」。
- 史書。如:「史乘」。《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
- 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的境界。如:「大乘」、「小乘」。
擅 shàn《國語辭典》
擅 [ shàn ]
动- 专断、独行、包揽。《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汉书·卷四·文帝纪》:「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
- 据有。《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
- 精于、善于。如:「擅长」、「擅绘画」、「不擅言谈」。
- 一味以自己的意思行事。如:「擅离职守」。《商君书·定分》:「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七发(七發)qī fā
辞赋名篇。 汉 枚乘 作。《文选·枚乘〈七发〉》 李善 题解:“《七发》者,説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词·七諫》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 傅毅 《七激》、 张衡 《七辩》、 崔驷 《七依》、 马融 《七广》、 王粲 曹植 《七启》、 徐干 《七喻》、 张协 《七命》等,形成一种辞赋体裁,称为“七体”,简称“七”。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枚乘 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清 赵翼 《接西庄书知目疾已霍然》诗:“《七发》能起病,一檄可愈风。” ——《漢語大詞典》
郭 guō《國語辭典》
郭 [ guō ]
名- 城墙外再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
- 物体的外部。《宋书·卷七五·颜竣传》:「元嘉中铸四铢钱,轮郭形制,与五铢同。」通「廓」。
- 姓。如唐代有郭子仪。
玉 yù《國語辭典》
玉 [ yù ]
名- 质地温润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呈半透明状,一般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宝玉」、「碧玉」。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用玉做成的。如:「玉玺」、「玉簪」、「玉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洁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灵妃顾我美,粲然启玉齿。」《南史·卷一九·谢晦传》:「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 珍贵的、精美的。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 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体」、「玉照」。《文选·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 培养、锻练。《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四难(四難)sì nán
(1).四件困难的事情。《商君书·说民》:“欲有六淫,恶有四难。从六淫,国弱。行四难,兵彊。” 朱师辙 注:“四难谓严刑、峻法、力农、务战。” 高亨 注:“四难当是指务农、力战、出钱、告奸四件事。” 汉 阮瑀 《文质论》:“故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忌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若使善策必出於亲贵,亲贵固不犯四难以求忠爱,此古今之所常患也。”
(2).指难于并得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风流公子四难并,更引清漪作小亭。”参见“ 四美 ”。
(3).中医学术语。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之症。《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王冰 注:“‘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夭,谓不明而恶。不泽,谓枯燥也。’‘脉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以气逆故疾。’上四句是谓四难。” ——《漢語大詞典》
(2).指难于并得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风流公子四难并,更引清漪作小亭。”参见“ 四美 ”。
(3).中医学术语。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之症。《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王冰 注:“‘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夭,谓不明而恶。不泽,谓枯燥也。’‘脉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以气逆故疾。’上四句是谓四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