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名-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王孙(王孫)wáng sūn
(1).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 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夫之 通释:“王孙,隐士也。 秦 汉 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綺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2).旧时对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 索隐引 刘德 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 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排衙。”
(3).人名。指 卓王孙 。 汉 临邛 人,家巨富。《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 王孙 之属, 郤公 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刘逵 注:“ 王孙 , 卓王孙 也。”
(4).人名。指 汉 杨王孙 。 宋 苏轼 《赠章默》诗:“难从 王孙 裸,未忍 夏后 堲。” 李厚 注:“ 前汉 杨王孙 ,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5).植物名。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黄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汉 王延寿 《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蒋之翘 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
(8).蟋蟀的别名。《周礼·考工记·梓人》“以注鸣者” 孔颖达 疏引《方言》:“﹝精列﹞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南楚 之间,或谓之王孙。”按,《方言》“王”作“蚟”。
(9).复姓。 汉 代有 王孙皓 、 王孙卿 、 王孙庆 。 ——《漢語大詞典》
(2).旧时对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 索隐引 刘德 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 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排衙。”
(3).人名。指 卓王孙 。 汉 临邛 人,家巨富。《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 王孙 之属, 郤公 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刘逵 注:“ 王孙 , 卓王孙 也。”
(4).人名。指 汉 杨王孙 。 宋 苏轼 《赠章默》诗:“难从 王孙 裸,未忍 夏后 堲。” 李厚 注:“ 前汉 杨王孙 ,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5).植物名。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黄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汉 王延寿 《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蒋之翘 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
(8).蟋蟀的别名。《周礼·考工记·梓人》“以注鸣者” 孔颖达 疏引《方言》:“﹝精列﹞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南楚 之间,或谓之王孙。”按,《方言》“王”作“蚟”。
(9).复姓。 汉 代有 王孙皓 、 王孙卿 、 王孙庆 。 ——《漢語大詞典》
一直 yī zhí
(1).顺着一个方向。《尔雅·释水》:“千里一曲一直。”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三折:“好壮士!一直去了,更不回顾。”《红楼梦》第二七回:“登山涉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 黛玉 葬桃花的去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高个子农民挑着柴禾一直往县城的方向去了。”
(2).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二程语录·洛阳议论》:“今既后时,又不候至秋凉,迄冬一直趋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沈佺期 《过巫峡》云:‘使君滩上草,神女庙前云,树悉江中见,猿多天外閒。’滩上、庙前、江中、天外,一直并用。” 许地山 《女国士》:“若是你不改变你底行为,一直流氓当到底,那有什么好处?”
(3).犹一程。 元 无名氏 《玩江亭》第二折:“恰离紫府下瑶池,再向人间登一直。”
(4).强调所指的范围。用在“到”前,后面常有“都”、“全”呼应。如:会场里座位上、过道上,一直到门口,全挤满了听众。如:全村从老人一直到小孩,对我们都非常热情亲切。 ——《漢語大詞典》
(2).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二程语录·洛阳议论》:“今既后时,又不候至秋凉,迄冬一直趋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沈佺期 《过巫峡》云:‘使君滩上草,神女庙前云,树悉江中见,猿多天外閒。’滩上、庙前、江中、天外,一直并用。” 许地山 《女国士》:“若是你不改变你底行为,一直流氓当到底,那有什么好处?”
(3).犹一程。 元 无名氏 《玩江亭》第二折:“恰离紫府下瑶池,再向人间登一直。”
(4).强调所指的范围。用在“到”前,后面常有“都”、“全”呼应。如:会场里座位上、过道上,一直到门口,全挤满了听众。如:全村从老人一直到小孩,对我们都非常热情亲切。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