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

王冕元代〕《柯博士画竹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
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
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
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
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
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
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
今日披图看新画,乃知爱竹亦如我。
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纷纷后学争夺画竹岂能

纷纷(紛紛)fēn fēn
(1).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 宋 王安石 《桃源行》:“ 重华 一去寧復得?天下纷纷经几 秦 。” 明 沈采 《千金记·封王》:“过长亭短亭,乱纷纷道蔽旌旗影。” 沙汀 《航线》:“于是他们便纷纷嘈吼起来。”
(2).众多貌。 晋 陶潜 《劝农》诗之三:“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宋 苏轼 《论会于澶渊宋灾故》:“ 春秋 之际,何其乱也。故曰 春秋 之盟无信盟也, 春秋 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红楼梦》第二九回:“ 荣国府 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 茅盾 《色盲》五:“但在电车又停了时,许多人纷纷下去,他亦惘惘然跟着走到马路上。”
(3).烦忙;忙乱。《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唐 元稹 《馀杭周从事以十章见寄词调清婉难于遍酬聊和诗首篇以答来贶》:“扰扰纷纷旦暮间,经营闲事不曾闲。” 宋 王安石 《尹村道中》诗:“自怜许国终无用,何事纷纷客此身。”  ——《漢語大詞典》
后学(後學)hòu xué
(1).后进的学者。《汉书·董仲舒传赞》:“ 仲舒 遭 汉 承 秦 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羣儒首。”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此出於 庄周 之徒而吾党引以为美谈,诬先贤而惑后学,其风殆不可长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我并不是说,天下没有指导后学看书的先生,有是有的,不过很难得。”
(2).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辞。 宋 叶适 《〈沈子寿文集〉序》:“余后学也,不足以识 子寿 之文。” 清 宋翔凤 《〈尔雅义疏〉序》:“ 咸丰 六年八月,后学 长洲 宋翔凤 谨记。”  ——《漢語大詞典》
争夺(争奪)zhēng duó
亦作“争夺”。 争斗夺取;争着夺取。《礼记·礼运》:“争夺相杀,谓之人患。”《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好争夺而无猒,专丑正而害直者,恶人也。”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 九州 争夺无时休,八骏垂头避豺虎。”《三国演义》第五六回:“ 文烈 先射,汝何得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其用之者,不过战斗争敚之资尔。” 巴金 《秋》三:“‘五弟!你骂哪个?’坐在瓷凳上看完这场争夺的 淑华 忍不住大声喝道。”如:争夺红旗。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画竹(画竹)
宋史文同传善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  ——《骈字类编》
岂能 qǐ néng
怎能;哪能。例如:我岂能反对?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竹 zhú《國語辭典》

竹 [ zhú ]

  1. 植物名。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木质,有隆起之节,节间部中空,细长作管状,色绿。竹茎坚韧,可供建筑制器之用。
  2. 乐器名。笛、箫之属。《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 简册。如:「竹帛」、「竹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
  4. 姓。如汉代有竹多同。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