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源乾曜唐代〕《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俎。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声华振台阁,功德标文武。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
安人在勤恤,保大殚襟腑。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桓桓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美 měi《國語辭典》

美 [ měi ]

  1. 漂亮、好看。如:「華美」、「貌美」、「她長得十分甜美。」
  2. 好、善。如:「鮮美」、「完美」、「價廉物美」、「盡善盡美」。
  3. 得意。如:「少臭美了!」
  1. 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2. 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
  3. 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4. 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1. 誇讚、褒獎。如:「讚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2. 使變善變好。如:「養顏美容」。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1.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2.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族。~锦。~歌。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桓桓 huán huán
(1).勇武、威武貌。《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 孔 传:“桓桓,武貌。” 晋 陶潜 《命子》诗:“桓桓 长沙 ,伊勋伊德。”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仇兆鳌 注:“桓桓,武勇貌。” 林伯渠 《和朱总司令〈南泥湾〉诗》:“桓桓虎賁士, 中华 好男子。”
(2).高大貌。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巖巖天柱,大矣 周山 之峰;桓桓地轴,壮哉 崑崙 之阜。”
(3).宽广、坦然貌。 宋 曾巩 《朝中祭钱纯老文》:“利害之际,人鲜能安。彼为惴惴,公独桓桓。”  ——《漢語大詞典》
擅 shàn《國語辭典》

擅 [ shàn ]

  1. 专断、独行、包揽。《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汉书·卷四·文帝纪》:「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
  2. 据有。《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
  3. 精于、善于。如:「擅长」、「擅绘画」、「不擅言谈」。
  1. 一味以自己的意思行事。如:「擅离职守」。《商君书·定分》:「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 发起,兴办:~义。~办。创~。
  4. 提出:~要。~例。
  5. 推选,推荐:推~。荐~。
  6. 全:~国。~世。~家。
  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 攻克:“一战而~鄢、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