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无为(无爲)wú wéi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歧路 qí lù
(1).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歧,一本作“ 岐 ”。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清 梅曾亮 《小盘谷记》:“余尝求小盘谷者。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皆大竹蔽天,多歧路。”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母唯事尘劳,歧路徒营营。”
(2).错误的道路。如: 小张 虽误入歧路,但在同志们耐心的帮助教育下,他决心改邪归正。 ——《漢語大詞典》
(2).错误的道路。如: 小张 虽误入歧路,但在同志们耐心的帮助教育下,他决心改邪归正。 ——《漢語大詞典》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沾巾 zhān jīn
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汉 张衡 《四愁诗》:“我所思兮在 雁门 ,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愚沾巾宿草,无媿抽毫。” 清 汪懋麟 《朝采投诗慰余秋怀迭韵为答》:“凉雨何分旧与新,每逢摇落欲沾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