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

陆游宋代〕《病起杂言

国不可以无菑眚,身不可以无疢疾。
无菑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
昆夷玁狁无害於周之王,辟士富国无救于隋之亡。
壮夫一卧多不起,速死未必皆羸尪。
古来恶疾弃空谷,往往更得度世方。
我年九十理不长,况复三日病在床,天公念之亦已至,儆戒不使须臾忘。
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
跻民仁寿则非职,且为老惫鍼膏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起居饮食自省严师畏友

起居 qǐ jū
(1).举动;行动。《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郑玄 注:“起居,犹举事动作。”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明 冯梦龙 《楚江情·不将献谗》:“凡百事要来报取,报知,吾当饶汝,若还不报时,鞭笞受楚,仔细隄防相公起居。”
(2).指饮食寝兴等一切日常生活状况。《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 宋 叶适 《戴少望书》:“日来伏惟起居佳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使家人往邀 王 , 王 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三章:“男女在一块起居,他早已习惯。”
(3).专指睡觉与起身。《管子·形势》:“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汉书·卜式传》:“ 式 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輒去,毋令败羣。’”
(4).起立与蹲下,指操练动作。《六韬·教战》:“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挥之变法。”《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
(5).居址;住地。《汉书·赵广汉传》:“宗族宾客谋欲篡取, 广汉 尽知其计议主客起居。” 颜师古 注:“起居谓居止之处。” 明 冯梦龙 《酒家佣·卜肆奇逢》:“相觅已三年了,到此问卜,偶遇 王兄 ,询知起居,实出万幸,今欲请公子到寒家暂住几时。”
(6).见“ 起居注 ”。
(7).见“ 起居舍人 ”。
(8).问安;问好。 唐 杜甫 《奉送蜀州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 仇兆鳌 注:“《后汉·岑彭传》:大长秋以朔望问太夫人起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怪公方卧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与语良久。”
(9).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 后唐 明宗 。 宋 代沿袭之。《新五代史·杂传·李琪》:“ 明宗 初即位,乃詔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詔御史臺每遇起居日,令百僚转对。”参阅《宋史·礼志十九》
(10).起来;起身。《晋书·宣帝纪》:“帝( 司马懿 )知 汉 运方微,不欲屈节 曹氏 ,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唐 元稹 《遣病》诗之六:“在家非不病,有病心亦安。起居甥侄扶,药饵兄嫂看。”
(11).指大便。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曰:‘何谓粪种?’左右曰:‘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復生。’”  ——《漢語大詞典》
饮食(飲食)yǐn shí
(1).吃喝。《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满身及手足多棘刺,血污狼藉,不饮食,不知亲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聂松巖 ﹞言其乡有与狐友者,每宾朋宴集,招之同坐。饮食笑语,无异於人,惟闻声而不睹其形耳。”
(2).指饮料和食品。《诗·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郑玄 笺:“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尝女之饮食。” 宋 苏轼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一:“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他自从听了那朋友这句话之后,连人家送他的饮食也不敢入口,恐怕人家害他。” 巴金 《家》三一:“他吞了这些话,好像吞下好的饮食。”
给人或牲口吃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 飂叔安 ,有裔子曰 董父 ,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 唐 柳宗元 《送薛存义之任序》:“ 河东 薛存义 将行, 柳子 载肉于俎,崇酒于觴,追而送之 江 之滸,饮食之。” 清 秦笃辉 《平书·人事上》:“ 百里奚 牛肥,对 秦穆公 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  ——《漢語大詞典》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自省 zì xǐng
自行省察;自我反省。《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南朝 齐 萧景先 《遗言》:“此度疾病,异於前后,自省必无起理。”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捫必自省,事犹可追。”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情之当也,患其不及而亦勿使之过。未当也,不惟患其过而务自省以救其失。”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严师(嚴師)yán shī
(1).尊敬老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郑玄 注:“严,尊敬也。”
(2).要求严格的老师。《孙膑兵法·将德》:“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未遇严师,不亲諍友。”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九:“自从我到数学研究所以来,在严师、名家和组织的培养、教育、熏陶下,我是一个劲儿钻研。”  ——《漢語大詞典》
畏友 wèi yǒu
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 宋 陆游 《病起杂言》诗:“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诗龛》:“先生与余最善,每相见励以正身明道之词,坐谈终日不倦,实余之畏友也。” 冰心 《庄鸿的姊姊》:“我觉得她不但是我的爱姊,并且是我的畏友。”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