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丁香花诗:花是丁香花未剖。

史浩宋代〕《花舞

奇花命以佳名,因其有香,尊之为客。欲知标格,请观一字之褒;爰藉品题,遂作群英之冠。适当丽景,用集仙姿。玉质轻盈,共庆一时之会;金尊潋滟,式均四坐之欢。女伴相将,折花入队。
念了,后行吹折花三台。舞,取花瓶。又舞上,对客放瓶,念牡丹花诗:花是牡丹推上首。天家侍宴为宾友。料应雨露久承恩,贵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贵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瑞香花诗:花是瑞香初擢秀。达人鼻观通庐阜。遂令声价满寰区,嘉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嘉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丁香花诗:花是丁香花未剖。青枝碧叶藏琼玖。如居翠幄道家妆,素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素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春兰花诗:花是春兰栖远岫。竹风松露为交旧。仙家剑佩羽霓裳,幽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幽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蔷薇花诗:花是蔷薇和如绮绣。春风满架晖晴昼。为多规刺少拘挛,野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野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酴醿花诗:花是酴醿纡翠袖。酿泉曾入真珠溜。更无尘气到杯盘,雅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雅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荷花诗:花是芙蕖冰玉漱。人间暑气何曾受。本来泥滓不相关,净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净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秋香花诗:花是秋香偏郁茂。姮娥月里亲栽就。一枝平地合登瀛,仙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仙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菊花诗:花是菊英真耐久。长年只有临风嗅。东篱况是见南山,寿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寿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梅花诗:花是寒梅先节候。调羹须待青如豆。为于雪底倍精神,清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清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次对客放瓶,念芍药花诗:芍药来陪群客后。矜其未至当居右。奇姿独许侍花王,近客之名从此有。
念了,舞,唱蝶恋花。侍女持酒果上,劝客饮酒。
近客之名从此有。多谢风流,飞驭陪尊酒。持此一卮同劝后。愿花长在人长寿。
舞唱了,后行吹三台,舞转换花瓶。又舞上花裀,背花对坐,唱折花三台:
算仙家,真巧数,能使众芳长绣组。羽軿芝葆,曾到世间,谁共凡花为伍。桃李漫夸艳阳,百卉又无香可取。岁岁年年长是春,何用芳菲分四序。
又唱:
对芳辰,成良聚,珠服龙妆环宴俎。我御清风,来此纵观,还须折枝归去。归去蕊珠绕头,一一是东君为主。隐隐青冥怯路遥,且向台中寻伴侣。
唱了,起舞后行吹折花三台一遍。舞讫相对坐,取盆中花插头上,又唱:
叹尘寰,乌兔走,花谢花开能几许。十分春色,一半遣愁,那堪飘零风雨。争似此花自然,悄不待、根生下土。花既无凋春又长,好带花枝倾寿醑。又唱:
又唱:
是非场,名利海,得丧炎凉徒自苦。至乐陶陶,唯有醉乡,谁向此间知趣。花下一杯一杯,且莫把、光阴虚度。八极神游长寿仙,蜾蠃螟蠕休更觑。
唱了,侍女持酒果置裀上,舞相对自饮。饮讫,起舞三台一遍,自念遣队:伏以仙家日月,物外烟霞。能令四季之奇葩,会作一筵之重客。莫不香浮绮席,影覆瑶阶。森然群玉之林,宛在列真之府。相逢今日,不醉何时。敢持万斛之流霞,用介千春之眉寿。欢腾丝竹,喜溢湖山。观者虽多,叹未曾有。更愿九重万寿,四海一家。屡臻年谷之丰登,永锡田庐之快乐。于时花骢嘶晚,绛蜡迎宵。饮散瑶池,春在乌纱帽上;醉归蕊馆,香分白玉钗头。式因天上之芳容,流作人间之佳话。尚期再集,益侈遐龄。歌舞既终,相将好去。
念了,后行吹三台出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次对丁香丁香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舞 wǔ《國語辭典》

舞 [ wǔ ]

  1.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如:「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1.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2. 耍动、挥动。如:「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 飞扬、飞翔。如:「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4. 卖弄、玩弄。如:「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5.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次对(次對)cì duì
(1).犹轮对。《新唐书·陆贽传》:“朕嗣位,见言事多矣,大抵雷同道听,加质则穷。故顷不詔次对,岂曰倦哉!” 宋 戴埴 《鼠璞·次对》:“次对即轮对……本朝侍从本与百官轮对, 元祐 以 王存 奏罢之,復行於 绍圣 四年……是则次对轮对本无别议。”
(2).待制官的别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侍从官》:“ 宋 朝两府执政而下,最贵近者,多侍从。目六部尚书、杂学士,以至龙图等阁待制是也。以执政造膝之后,即召入讽议,故又名次对。”  ——《漢語大詞典》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1.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3.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4.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5.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6.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7.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8. 姓。如汉代有客孙。
  1.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2.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1.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2.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放 fàng《國語辭典》

放 [ fàng ]

  1. 逐。如:「流放」。《楚辞·屈原·渔父》:「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2. 弃。《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3. 放纵、任由。如:「放声高歌」、「放言高论」。《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 安置。如:「陈放」、「安放」。《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桶盘拖上楼来,放在春台上。」
  5. 发出。如:「施放」、「鸣放」。《三国演义·第五回》:「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6. 开、展。如:「心花怒放」、「百花开放」。
  7. 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如:「放学」、「放工」。
  8. 任官职,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赏了头等官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
  9. 弄,置于「仔细」、「明白」、「聪明」等词前,有提请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聪明点」。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
  10. 打网球、排球、乒乓球时的偷袭。如:「他在网前放小球,漂亮极了!」
  1. 放荡、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放 [ fǎng ]

  1. 依据。《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2. 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于琅邪。」
  3. 仿效。《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宋·苏轼〈上韩太尉书〉:「皆依放儒术六经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为口实。」
瓶 píng《國語辭典》

瓶 [ píng ]

  1. 古代指比缶小的取水或装食物的容器。《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 泛指颈长、腹大的容器。可装水、酒或其他液体。一般为瓷或玻璃制品。如:「花瓶」、「酒瓶」。宋·许棐〈泥孩儿〉诗:「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
  3. 量词。计算瓶装物的单位。如:「一瓶绍兴酒」、「两瓶啤酒」。
  4. 姓。如汉代有瓶丘聚。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丁香 dīng xiāng
(1).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诗:“丁香体柔软,乱结枝犹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丁香》﹝释名﹞引 陈藏器 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开,有香味。花冠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怅怅词》:“芍药风流可赐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这种植物的花。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
(4).借喻女人的舌头。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丁香笑吐舌尖儿送。”《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5).指丁香花状的耳饰。《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 吴银儿 ﹞耳边戴着金丁香儿,上穿白綾对衿袄儿。”
(6).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  ——《漢語大詞典》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剖 pōu《國語辭典》

剖 [ pǒu ]

  1. 中分、從中間分開。《漢書·卷一·高帝紀下》:「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參等為通侯。」
  2. 破開。如:「剖腹」、「解剖」。《莊子·盜跖》:「子胥沉江,比干剖心。」
  3. 分析、辨明。如:「剖析」、「剖白」。《文選·張衡·思玄賦》:「通人闇於好惡兮,豈昏惑而能剖?」唐·李善·注:「剖,分明也。」
  4. 研磨、治理。《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剖 [ ​pōu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