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踏月 tà yuè
亦作“蹋月”。
(1).踏着月色。 元 萨都剌 《偶成》诗之二:“明日醉骑五花马,吹簫踏月过 扬州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登舆,分付快走。从者跟随踏月而行。” 钱钟书 《围城》三:“吃了晚饭,因为镇天没活动,想踏月散步。”
(2).月下散步。 唐 温庭筠 《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之二:“折花兼蹋月,多唱 柳郎 词。”《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不想昨晚住在山下店里,公子要踏月,走至松林,出来一隻猛虎把公子背了去。” 徐迟 《草原上的钻机》:“小木屋外面,一片银光洒在草原和小山上,在分队部前面,还有几个年轻人在踏月。” ——《漢語大詞典》
(1).踏着月色。 元 萨都剌 《偶成》诗之二:“明日醉骑五花马,吹簫踏月过 扬州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登舆,分付快走。从者跟随踏月而行。” 钱钟书 《围城》三:“吃了晚饭,因为镇天没活动,想踏月散步。”
(2).月下散步。 唐 温庭筠 《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之二:“折花兼蹋月,多唱 柳郎 词。”《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不想昨晚住在山下店里,公子要踏月,走至松林,出来一隻猛虎把公子背了去。” 徐迟 《草原上的钻机》:“小木屋外面,一片银光洒在草原和小山上,在分队部前面,还有几个年轻人在踏月。”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三五 sān wǔ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 清 林则徐 《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
吟诗(吟詩)yín shī
(1).作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浚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漢語大詞典》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漢語大詞典》
句 jù/gōu《國語辭典》
句 [ jù ]
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能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的,称为「句」。如:「诗句」、「语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 古代由下传话以告上的礼制。《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句 [ gòu ]
- 同「勾 」(二)。
句 [ gōu ]
动- 屈曲、弯曲。《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晋·傅玄〈鹰赋〉:「句爪县芒,足如枯荆。」
- 谦恭。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句,下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北周·卢辩·注:「句,以喻敬。」
- 搜捕、拘拿。如:「句魂」。
- 钩子。如:「钓句」。同「钩 」。
- 姓。如春秋时越王句践。
- 系绊、停滞。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短长(短長)duǎn cháng
(1).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 宋 陆游 《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