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動-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代-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饰 ( 飾 ) shì
饰 [ shì ]
- 装点得好看:装~。修~。
- 装饰用的东西:首~。银~。
- 装扮,扮演角色:~演。
- 假托,遮掩:~辞。粉~。掩~。文过~非。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族。~锦。~歌。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助-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周流
方言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释名舟言周流也 ——《分类字锦》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 楼台:楼~。台~。
- 姓。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介-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 (一)之又音。
上下 shàng xià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漢語大詞典》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