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王维唐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月下景气和畅故山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腊 ( 臘 ) là/xī《國語辭典》

腊 [ xí ]

  1. 乾肉。《易經·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金史·卷八·世宗本紀下》:「遼主聞民間乏食,謂何不食乾腊。」
  2. 乾裂的皮膚。《山海經·西山經》:「(錢來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 羊,其脂可以已腊。」
  1. 製成肉乾。《莊子·外物》:「任公子若得魚,離而腊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1. 極、很。《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顛,味厚寔腊毒。」三國吳·韋昭·注:「腊,亟也。」
月下 yuè xià
(1).月光之下。 南朝 梁武帝 《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 韦庄 《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 文同 《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 元 刘因 《采石图》诗:“平生曾有 金陵 梦,似记扁舟月下归。” 清 阮大铖 《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
(2).指月下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 月下老人 ”。  ——《漢語大詞典》
景气(景氣)jǐng qì
(1).景色;景象。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酒助欢娱洽,风催景气新。”《宋史·礼志七》:“严冬之候,景气恬和。”
(2).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中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亦泛指兴旺。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 美国 的战争景气,仅仅是一时的现象。”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这个年头,真是百业凋零,什么生意都不能做!不景气,可惜,可惜!”  ——《漢語大詞典》
和畅(和暢)hé chàng
亦作“ 和昶 ”。
(1).使舒畅。《韩诗外传》卷一:“嚮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
(2).温和舒畅。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已确然见温情密意的‘春之和畅’的先声。”
(3).和协通畅;融和顺畅。《文选·嵇康〈琴赋〉》:“角羽俱起,宫徵相证……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固以和昶而足躭矣。” 李善 注引《广雅》曰:“昶,通也。” 李周翰 注:“美声是兴,故乃和通情性,此足耽乐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潘岳 敏给,辞自和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云:‘遇天色明暖,笔砚和畅,便宜作草书数纸。’”  ——《漢語大詞典》
故山 gù shān
旧山。喻家乡。 汉 应玚 《别诗》之一:“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之一:“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鶯声似故山。”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追惟献岁发春间,和我新诗忆故山。” 凌景坚 《寄十眉》诗:“应被故山猿鹤笑,我偏无计渡 汾 南。”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