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嘉 jiā《國語辭典》
嘉 [ jiā ]
形- 美好的。如:「嘉名」、「嘉宾」。《诗经·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
- 赞美、夸奖。如:「嘉奖」、「嘉许」、「其志可嘉」。《论语·子张》:「嘉善而矜不能。」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姓。如元代有嘉兆。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旨 zhǐ《國語辭典》
旨 [ zhǐ ]
名- 美味的食品。《论语·阳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 心意、志趣。如:「宗旨」、「意旨」。唐·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通「恉」。
- 帝王、长上的命令。如:「圣旨」、「密旨」。《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
- 美好的。《书经·说命中》:「旨哉!说乃言惟服。」《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率宁人有旨疆土,况今卜并吉!」
雅 yǎ《國語辭典》
雅 [ yǎ ]
名- 《诗经》体裁之一。于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有〈大雅〉、〈小雅〉之分。
- 交情、情谊。《汉书·卷八五·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我与君交虽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
- 姓。如明代有雅琥。
- 正。《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高尚的、不俗的。汉·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 美好。《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一》:「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北史·卷三三·李顺传》:「希远弟希宗,字景玄。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 向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
- 很、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孝儿亦倜傥,倾吐间,雅相爱悦。」
- 对他人的敬称。如:「雅教」、「雅鉴」、「雅穆」。
雅 [ yā ]
名- 一种鸟。即鸦。《说文解字·隹部》:「雅,楚乌也。……秦谓之鸦。」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 「協 」的異體字。
贤哲(賢哲)xián zhé
亦作“ 贤喆 ”。
(1).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2).贤明睿智的人。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漢語大詞典》
(1).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2).贤明睿智的人。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漢語大詞典》
操 cāo《國語辭典》
操 [ cāo ]
动- 持、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汉·王充《论衡·感虚》:「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
- 掌握。《商君书·弱民》:「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
- 驾驶。《庄子·达生》:「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 从事。如:「重操旧业」。《聊斋志异·卷四·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 训练、锻炼。如:「操兵演练」。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出》:「今日江上大操,看他兵马过处,鸡犬无声,好不肃静。」
- 使用某种语言或口音说话。如:「操英语」、「操北方口音」。
- 一种经过设计,用来锻炼体力的运动。如:「体操」、「早操」、「暖身操」、「健美操」。
- 品格、德行。如:「节操」、「操守」。《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 琴曲。《列子·汤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红楼梦·第八七回》:「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
- 姓。如明代有操钦。
操 [ cào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