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崔元翰唐代〕《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缅怀崆峒事,须继箫管声。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屈己由济物,尧心岂所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域中天下

域中 yù zhōng
寰宇间;国中。《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郭沫若 《回京途中》诗:“游罢 琼崖 来 武汉 ,域中无处不新奇。”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