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宽野间,悠悠旷达身。

陆游宋代〕《野兴

莽莽宽野间,悠悠旷达身。
气从林下吐,言向醉中真。
社栎元当寿,江鸥岂易驯。
兴来无远近,随处岸纶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莽莽悠悠旷达

莽莽 mǎng mǎng
(1).茂盛貌。《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朱熹 集注:“莽莽,茂盛貌。” 晋 潘岳 《伤子辞》:“奈何兮弱子,邈弃尔兮邱林。还眺兮坟瘞,草莽莽兮木森森。”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爰赋》:“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2).众多貌。犹累累。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故数千年莽莽相寻之革命,其蓄谋焉,戮力焉,渫血焉,奏凯焉者,靡不出于一二私人。”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悠悠二千岁,莽莽十数姓,谋謨之臣比肩,掌故之书充栋,要其立法之根,不出此防弊之一心。”
(3).长大貌。《吕氏春秋·知接》:“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 高诱 注:“莽莽,长大貌。”
(4).无涯际貌。《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明 何景明 《苦寒行》之二:“莽莽北郊外,死骨聚如丘。”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 大江 东逝海西流,莽莽风云转瞬收。”
(5).指时间的长远无际;悠久。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莽莽千载,念来日之大难。”
(6).渺茫;迷茫。 元 黄缙 《即事》诗:“浮生莽莽吾何计,独立看云竟落暉。” 清 龚自珍 《最录神不灭论》:“顾儒者曰:神不灭,佛之言也。吾儒不然,此身存即存,此身灭即灭,则吾壹不知儒之於《易》、於《诗》、於《礼》,尽若是其莽莽耶?尽若是其墨墨耶?”
(7).草率;鲁莽。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篇七》:“想来 匡 人之暴,亦不是莽莽杀人,处之有道,则自歛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殆 閔公 莽莽有傖气,恐其偶然冲出,致败人意耳。”
(8).气势雄浑貌。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曹公 莽莽,古直悲凉。 子桓 小藻,自是乐府本色。 子建 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  ——《漢語大詞典》
宽 ( 寬 ) kuān
宽 [ kuān ]
  1. 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相对:~广。~阔。~绰。~敞。~度。~旷。~窄。
  2. 使松缓:~心。~衣。~解。~慰。
  3. 不严厉,不苛求:~待。~宏。~厚。~松。~容。~恕。~仁。~赦。
  4. 富裕:~裕。
  5. 姓。
野 yě《國語辭典》

野 [ yě ]

  1. 郊外。《書經·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廣平的地方。《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3. 界限、地域。如:「分野」、「視野」。《淮南子·原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4. 民間。《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故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
  1. 質樸。《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
  2. 粗鄙無禮、放縱不馴。如:「粗野」、「撒野」。《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3. 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4. 非正式的。如:「野錄」、「野乘」、「野史」。
  1. 非常、很。如:「朔風野大」。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悠悠 yōu yōu
(1).思念貌;忧思貌。《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郑玄 笺:“言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后汉书·章帝纪》:“中心悠悠,将何以寄?” 唐 乔知之 《定情篇》:“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心绪悠悠,不明白这场迤逗。”
(2).辽阔无际;遥远。《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 传:“悠悠,远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世路廓悠悠, 杨朱 所以止。”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久长;久远。《楚辞·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 李东阳 《次钱与谦修撰韵》:“有口莫问天,天道长悠悠。” 韩北屏 《非洲夜会·非斯印象》:“我们可以从那里读到历史的章节,可以辨认出悠悠岁月的容貌。”
(4).连绵不尽貌。 晋 左思 《吴都赋》:“直衝涛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 清 许承钦 《回风矶》诗:“长年憎去楫,贾客怨回风,不分乾坤意,悠悠尽向东。” 朱德 《花溪》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5).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 桀溺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李贤 注:“悠悠,多也。称,举也。” 晋 傅玄 《两仪诗》:“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其无涯。” 宋 曾巩 《雪后》诗:“风光苒苒流双轂,人事悠悠寄一枰。”
(6).世俗;一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僕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僕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僕为诡。”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三:“悠悠行路子,谁为识其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
(7).引申为庸俗,荒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大笑成文,亦一快事,何至以此褫革,如此主司,寧非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髮,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牀上半尺许哉?” 何垠 注:“悠悠,繆悠也。”
(8).指世俗之人,众人。《宋书·刘穆之传》:“﹝ 诸葛长民 ﹞乃屏人谓 穆之 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 宋 苏舜钦 《答和叔春日舟行》诗:“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
(9).飘动貌。《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臧克家 《泪--悼念周总理》诗:“半旗悠悠,秋风漫吹。”
(10).动荡;飘忽不定。《孔丛子·对魏王》:“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之一:“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还只道沉沉的卧著床褥,谁知他悠悠的赴了冥途。” 周肖 《霞岛》第六章:“夜深了,乳白色的夜雾飘飘悠悠,漫上了座落在半坡的操场。”
(11).游荡貌;懒散不尽心貌。 唐 高适 《涟上送别王秀才》诗:“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朱子语类》卷六七:“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 明 王廷相 《雅述上》:“机虽日发乎前,不过悠悠坐视而已,此国事所以日不可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千人而狼籍之耳。”
(12).闲适貌。《梁书·张充传》:“若廼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悠悠琴酒,岫远谁来;灼灼文谈,空罢方寸。”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金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悠悠独鸟穿云下,策策寒乌掠日飞。” 清 卓尔堪 《雨中过秋浦》诗:“岸花红寂寂,江鸟白悠悠。”
(13).形容声音气息缓慢细长。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夜静羣动息,蟪蛄声悠悠。”《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安公子 此时已是魂飞魄散,背了过去,昏不知人,只剩得悠悠的一丝气儿在喉间流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愫方 :(悠悠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14).黝黑幽暗貌。悠,通“ 儵 ”。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復旋。”《西游记》第六一回:“只杀得星不光兮月不皎,一天寒雾黑悠悠。”  ——《漢語大詞典》
旷达(曠達)kuàng dá
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亷操,谓之旷达。” 宋 叶适 《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沈灿若 ﹞是 嘉兴 有名才子,容貌魁峨,胸襟旷达。”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 是那么旷达的人,为什么一说到子女便那么伤心?”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