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陈寿魏晋〕《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高祖帝业

益州 yì zhōu
现在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例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漢語大詞典》
险塞(險塞)xiǎn sāi
犹要塞。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夷 吴 蜀 之垒垣,通二方之险塞。”《六韬·必出》:“斥堠常戒,险塞尽守。” 刘揆一 《黄花岗之役》:“一面分兵扼守 临淮关 ,以握南北险塞。”
崎岖阻塞。《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道路险塞,无由自致。”《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  ——《漢語大詞典》
沃野 wò yě
(1).亦作“ 沃壄 ”、“ 沃埜 ”。肥沃的田野。《战国策·秦策一》:“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汉书·张良传》:“夫 关中 ,左 殽 函 ,右 陇 蜀 ,沃野千里。” 颜师古 注:“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灌溉之利,故云沃野。”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美田弥望,所谓 岷山 之下沃埜者正在此。”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出 南津关 以后,就流到下游万千顷的沃野上来了。”
(2).古代对西方的称呼。《淮南子·墬形训》:“西方曰金邱,曰沃野。” 高诱 注:“沃,犹白也。西方白,故曰沃野。”  ——《漢語大詞典》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天府 tiān fǔ
(1).《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原为 周 官名,掌祖庙之守藏,后因称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荀子·大略》:“不知而问 尧 舜 ,无有而求天府。”《南齐书·顾欣传》:“徵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新唐书·牛僧孺传》:“荒财耗力且百万,终不得 范阳 尺帛斗粟入天府。”《清史稿·食货志一》:“ 道 咸 以降……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
(2).谓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因 秦 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晋书·袁乔传》:“ 蜀 土富实号称天府,昔 诸葛武侯 欲以抗衡中国。”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伏以国家富有 巴 蜀 ,是天府之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绪言》:“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 中国 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
(3).犹天廷。古人以为天上神仙亦设有朝廷。 唐 康骈 《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后有判词云:‘ 崔道枢 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按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寿亦减一半。’”《封神演义》第六五回:“凤街丹詔离天府,玉勅金书降下来。”
(4).指朝廷。《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输力王室,以篤臣节。功列天府,令问不已。” 唐 皎然 《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天府登名后,迴看 楚 水清。”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土 tǔ《國語辭典》

土 [ tǔ ]

  1. 地面砂泥等的混合物。如:「泥土」、「黏土」、「黑土」、「积土成山」。《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2. 地域、疆域。如:「国土」、「领土」、「疆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
  3. 乡里。如:「故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唐·刘威〈旅怀〉诗:「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本地的、地方性的、区域的。如:「土产」、「土货」、「土话」。
  2. 古老传统的。如:「土方法」、「土法炼钢」。
  3. 不合潮流的。如:「土里土气」、「他的穿著很土。」
高祖 gāo zǔ
(1).始祖;远祖。《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 孙伯黶 司 晋 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 籍氏 。” 杜预 注:“ 孙伯黶 , 晋 正卿, 籍谈 九世祖。” 孔颖达 疏:“九世之祖称高祖者,言是高远之祖也。”
(2).曾祖的父亲。《礼记·丧服小记》:“继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郑玄 注:“小宗有四:或继高祖,或继曾祖,或继祖,或继禰,皆至五世则迁。”
(3).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书·盘庚下》:“肆上帝将復我 高祖 之德。”按,指 汤 。《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 沛 丰邑 中阳里 人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 汉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 之国,以成帝业。”《新唐书·高祖纪》:“ 贞观 三年,太上皇徙居 大安宫 。九年五月,崩于 垂拱前殿 ,年七十一。謚曰 太武 ,庙号 高祖 。”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帝业(帝業)dì yè
帝王的事业;建立王朝的事业。 秦 李斯 《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 秦 成帝业。” 唐 章碣 《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 河 空锁 祖龙 居。” 清 管同 《范增论》:“英杰之主,崛起草莱,唾手而成帝业。” 郁达夫 《自万松岭至凤山门怀古有作》诗:“五百年间帝业微, 钱塘 潮不上渔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