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柳宗元唐代〕《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取道下见清冽

伐 fá《國語辭典》

伐 [ fā ]

  1. 砍。如:「伐木」、「砍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2. 征讨、攻打。《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3. 自夸。《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淮南子·修务》:「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4. 割除。《聊斋志异·卷一·娇娜》:「然症虽危,可治,但肤块已凝,非伐皮削肉不可。」
  1. 功绩、功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资治通鉴·卷九七·晋纪十九·穆帝永和元年》:「今戎事方兴,勋伐既多,官未可灭。」
  2. 媒人。《儒林外史·第六回》:「周亲家家,就是静斋先生执柯作伐。」

伐 [ ​fá ]

  1. (一)​之又音。
竹 zhú《國語辭典》

竹 [ zhú ]

  1. 植物名。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木质,有隆起之节,节间部中空,细长作管状,色绿。竹茎坚韧,可供建筑制器之用。
  2. 乐器名。笛、箫之属。《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 简册。如:「竹帛」、「竹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
  4. 姓。如汉代有竹多同。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取道 qǔ dào
(1).所走的路程。《穀梁传·成公五年》:“ 伯尊 来遇輦者,輦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 范宁 注:“所用鞭我之间,行道则可远。”
(2).选取经由的道路。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适 章采南 修撰视学 闽 中,取道 上海 。” 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我先率领一组同志,取道 皖 北,千里步行,先到 武汉 。”
(3).犹言上路。《史记·刺客列传》:“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
(4).犹言开辟道路。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漢語大詞典》
下见(下见)
唐 苏颋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唐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骈字类编》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1.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1.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2.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3.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1.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1.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潭 tán《國語辭典》

潭 [ tán ]

  1. 深水池。如:「日月潭」、「百花潭」、「龙潭虎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 水边。南朝宋·鲍照〈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鴈集洲沚。」
  3. 姓。如明代有潭玉瑞。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清冽 qīng liè
亦作“ 清洌 ”。
(1).清澄而寒冷;清凉。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丛春园》:“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 洛水 声,久之,觉清洌侵人肌骨,不可留,乃去。” 茅盾 《风景谈》:“空气非常清洌,朝霞笼住了左右的山。”
(2).清醇;清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一·露水》:“秋露造酒最清冽。”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东关城下之泉,味自清冽不可没。” 萧平 《三月雪》:“走近山脚的时候,忽然一阵春风吹过,带来了清洌的花香。”
(3).声音清脆激越。 明 林鸿 《巫峡啼猿送邱少府归四明》诗:“商声清洌羽声乱,倏忽东崖復西涧。”《孽海花》第九回:“﹝ 雯青 与 采云 ﹞正在流连赏玩,忽见一人推门直入……发出一种清冽之音,説道:‘我要你们俩説话哩!’”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啊,我的精神如能像那蝉子的声音那样的清洌而玲珑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