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靡方所,出离内外中。
大贤旧丞相,作镇江山雄。自镇江山来,何人得如公。
处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一身控上游,八郡趋下风。
比屋除畏溺,林塘曳烟虹。生人罢虔刘,井税均且充。
大府肃无事,欢然接悲翁。心清百丈泉,目送孤飞鸿。
数年鄱阳掾,抱责栖微躬。首阳及汨罗,无乃褊其衷。
杨朱并阮籍,未免哀途穷。四贤虽得仁,此怨何匆匆。
老氏齐宠辱,於陵一穷通。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
能依二谛法,了达三轮空。真境靡方所,出离内外中。
无边尽未来,定惠双修功。蹇步惭寸进,饰装随转蓬。
朝行楚水阴,夕宿吴洲东。吴洲复白云,楚水飘丹枫。
晚霞烧回潮,千里光曈曈。蓂开海上影,桂吐淮南丛。
何当翼明庭,草木生春融。
处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一身控上游,八郡趋下风。
比屋除畏溺,林塘曳烟虹。生人罢虔刘,井税均且充。
大府肃无事,欢然接悲翁。心清百丈泉,目送孤飞鸿。
数年鄱阳掾,抱责栖微躬。首阳及汨罗,无乃褊其衷。
杨朱并阮籍,未免哀途穷。四贤虽得仁,此怨何匆匆。
老氏齐宠辱,於陵一穷通。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
能依二谛法,了达三轮空。真境靡方所,出离内外中。
无边尽未来,定惠双修功。蹇步惭寸进,饰装随转蓬。
朝行楚水阴,夕宿吴洲东。吴洲复白云,楚水飘丹枫。
晚霞烧回潮,千里光曈曈。蓂开海上影,桂吐淮南丛。
何当翼明庭,草木生春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真境 zhēn jìng
道教之地。亦指仙境。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宋 李弥逊 《渡横溪》诗:“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宋史·乐志》:“ 蓬莱 邃馆,金碧照三山,真境胜人间。”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十三:“於世苦纷纠,睡乡觅真境。” ——《漢語大詞典》
靡 mí《國語辭典》
靡 [ mǐ ]
动- 顺势倒下。如:「所向披靡」。《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选·潘岳·闲居赋》:「训若风行,应如草靡。」
- 没有。明·归有光〈先妣事略〉:「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 奢侈。如:「奢靡」、「浮靡」。
- 细致。《楚辞·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 华丽美好。宋·苏轼〈论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 无、不。《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是以鄙夫深文而不知还,儒者高谈而靡适用。」
靡 [ mí ]
动- 浪费。《墨子·节葬下》:「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通「糜」。
- 毁伤、碎烂。《淮南子·说山》:「比干以忠靡其体,被诛者非必忠也。」通「糜」。
- 腐败。如:「生活靡烂」。通「糜」。
方所 fāng suǒ
方向处所;范围。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法身义》:“若定是金钢,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唐 顾况 《从江西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诗:“其境靡方所,出离内外中。” 宋 李纲 《小字华严经合论序》:“如泛巨海,浩无津涯,必观星斗,乃辨方所。” 明 宋濂 《径山愚庵禅师四会语序》:“若如来大法则不然,既无体段,又无方所。” 章炳麟 《菿汉微言》:“破我埶易,破法埶难。如时间有无始终,空间有无方所。” ——《漢語大詞典》
出离(出離)chū lí
(1).犹佛家所谓涅槃。《华严经》五:“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 五祖 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祇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
(2).走出;离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齐观瞻,见个书生,出离人羣。”《水浒传》第五六回:“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
(3).犹超出。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漢語大詞典》
(2).走出;离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齐观瞻,见个书生,出离人羣。”《水浒传》第五六回:“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
(3).犹超出。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漢語大詞典》
内外 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