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顾况唐代〕《从军行二首

弭节结徒侣,速征赴龙城。单于近突围,烽燧屡夜惊。
长弓挽满月,剑华霜雪明。远道百草殒,峭觉寒风生。
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回首家不见,候雁空中鸣。
笳奏遝以哀,肃肃趣严程。寄语塞外胡,拥骑休横行。
少年胆气粗,好勇万人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怒目时一呼,万骑皆辟易。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
丑虏何足清,天山坐宁谧。不有封侯相,徒负幽并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仗剑出门三边艰厄

仗剑(仗劍)zhàng jiàn
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及 项梁 渡 淮 , 信 仗剑从之。” 唐 韩偓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诗:“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清 戴名世 《窦成传》:“ 成 仗剑从军,为小卒,无所知名。”  ——《漢語大詞典》
出门(出門)chū mén
(1).外出;走出门外。《易·同人》:“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出门,笑曰:‘生乃与 噲 等为伍。’” 唐 白居易 《秦中吟·伤友》:“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明 李贽 《与杨凤里书》:“我痢尚未止,其势必至十月初间方敢出门。”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当天政工组就通知我,下午市里有首长要来,你不要出门。”
(2).离开家乡远行。 唐 元稹 《出门行》:“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见我年纪小,不肯放心叫我出门。”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第一次从 常州 出门求学,亏得你当了当头借给我川资。” 丁玲 《母亲》:“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
(3).出嫁。 唐 无名氏 《玉泉子》:“吾有女弟未出门,子能婚乎?” 姚时晓 《别的苦女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人总要出门的。”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四:“如今你要出门去了,也没有什么填箱的。”
(4).旧谓男妓出外应酬客人。《红楼梦》第四七回:“我那里还有两个絶好的孩子,从没出门的。”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三边(三邊)sān biān
(1). 汉 时指 匈奴 、 南越 、 朝鲜 。《史记·律书》:“ 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
(2).指东、西、北边陲。《后汉书·杨震传》:“ 羌 虏钞掠,三边震扰。”《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边,东、西、北也。”
(3). 明 时指 延绥 、 甘肃 、 宁夏 三地区。《明史·宪宗纪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 王越 总制 延绥 、 甘肃 、 寧夏 三边,驻 固原 。”
(4).原 安边 及 定边 、 靖边 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 陕 甘 宁 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 三边 。 毛泽东 《组织起来》:“我希望你们回到 关中 去,回到 陇东 去,回到 三边 去……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
(5).泛指边境,边疆。 唐 辛常伯 《军中行路难》诗:“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宋 刘克庄 《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可怜死战三边上,不得生封万户侯。”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艰厄(艱厄)jiān è
亦作“ 艰戹 ”。亦作“ 艰阨 ”。
(1).困乏;困苦。 宋 曾巩 《薤山祈雨文》:“大施泽于此邦,使民获善岁,而不罹于艰阨。”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若不幸遭值艰厄如吾姊,其必如吾姊处之,乃可以言无遗罹矣!”参见“ 囏阨 ”。
(2).艰险;危难。《后汉书·班超传》:“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絶域,备遭艰戹。” 唐 顾况 《从军行》之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