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吴文英〔宋代〕《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下蔡 xià cài
古邑名。故城在今 安徽 凤台县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吕延济 注:“ 阳城 、 下蔡 楚 之二郡名,盖贵人所居,中多美人。”后因以“下蔡”指贵族萃集之地或美人众多之所。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南朝 梁武帝 《戏作》诗:“妖闲逾 下蔡 ,神妙絶高堂。”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遍览 下蔡 之女,具悦 淇上 之姝。” ——《漢語大詞典》
阳城(陽城)yáng chéng
(1). 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隐 《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
(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
(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漢語大詞典》
(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
(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漢語大詞典》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动-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 (一)之又音。
迷 mí《國語辭典》
迷 [ mí ]
动- 困惑、惑乱。如:「财迷心窍」。《易经·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
- 媚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 分不清方向。如:「迷路」。《左传·哀公二年》:「晋赵鞅纳卫大子于戚,宵迷。」
- 沉醉、陶醉。如:「著迷」、「入迷」、「沉迷」。
- 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如:「迷途」、「迷宫」。
- 心中昏乱、意识模糊。如:「意乱情迷」。
- 心醉于某种事物的人。如:「影迷」、「球迷」、「歌迷」。
看取 kàn qǔ
(1).看。取,作助词,无义。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浄,应知不染心。”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词:“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 清 纳兰性德 《剪湘云·送友》词:“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2).犹且看。 宋 晏殊 《喜迁莺》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宋 欧阳修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3).看待;对待。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到了。” 沙汀 《困兽记》一:“尽管大后方的某些人士,他们看取战争,只把它当成一种物价升降的寒暑表样……可是认真而严肃的关怀它的却也不少。”
(4).照顾;关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凡百事要老爹老娘看取,后日另有重报。” ——《漢語大詞典》
(2).犹且看。 宋 晏殊 《喜迁莺》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宋 欧阳修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3).看待;对待。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到了。” 沙汀 《困兽记》一:“尽管大后方的某些人士,他们看取战争,只把它当成一种物价升降的寒暑表样……可是认真而严肃的关怀它的却也不少。”
(4).照顾;关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凡百事要老爹老娘看取,后日另有重报。” ——《漢語大詞典》
宋玉 sòng yù
战国 时 楚 人,辞赋家。或称是 屈原 弟子,曾为 楚顷襄王 大夫。其流传作品,以《九辩》最为可信。《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故后人常以 宋玉 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又传说其人才高貌美,遂亦为美男子的代称。 唐 张鷟 《游仙窟》:“华容婀娜,天上无儔;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韩娥 宋玉 ,见则愁生; 絳树 青琴 ,对之羞死。” 宋 周邦彦 《红罗袄·秋悲》词:“ 楚 客忆江蘺,算 宋玉 未必为秋悲。” 明 陈所闻 《闺思》曲之一:“销魂鶯燕偏拖逗,不知 宋玉 何缘独怨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非 宋玉 墙边过,定是 潘安 车上来。” ——《漢語大詞典》
词赋(詞賦)cí fù
(1). 汉 朝人集 屈原 等所作的赋称为 楚 辞,因此后人称赋体文学为“词赋”。后亦指词和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国古典文学语言,特别是 中国 的词赋、小说、话本,以及民间演唱材料的结果。”
(2).“ 词赋科 ”的省称。《金史·选举志一》:“ 金 设科皆因 辽 宋 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参见“ 词赋科 ”。 ——《漢語大詞典》
(2).“ 词赋科 ”的省称。《金史·选举志一》:“ 金 设科皆因 辽 宋 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参见“ 词赋科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