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佩 pèi《國語辭典》
佩 [ pèi ]
名- 古人系在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如:「玉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 之,杂佩以赠之。」也作「珮」。
- 系物在衣带或衣服上。如:「佩剑」、「佩玉」、「那警员身上佩带一把手枪。」《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
- 敬仰信服。如:「钦佩」、「敬佩」。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
水仙(水僊)shuǐ xiān
亦作“ 水僊 ”。
(1).传说中的水中神仙。 唐 司马承顺 《天隐子·神解八》:“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之曰神仙。” 宋 王安石 《小姑》诗:“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冯夷 , 华阴 , 潼乡 隄伯 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 河伯 。”按,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称 伍子胥 为水仙;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称 屈原 为水仙。因 伍子胥 死后被沉尸于江; 屈原 自投 汨罗江 以死,故后人传说为水仙。
(2).谓水葬者。 北齐 刘昼 《新论·风俗》:“胡之北有 射姑 之国,其亲死,则弃尸於江中,谓之‘水仙’。”
(3).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陶峴 ﹞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汎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 吴 越 之士,号为水仙。”
(4).琴曲名。《水仙操》的简称。 宋 陈亮 《诉衷情》词:“数声《渔父》,一曲《水仙》,歌断还愁。” 明 夏完淳 《夜宿山馆》诗:“《水仙》未成调,《广陵》已絶散。”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一曲苍茫奏《水仙》,灵飞鬼啸一千年。”
(5).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作卵圆形,叶子条形,伞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黄色,有香味。供观赏,鳞茎和花可入药。亦指此种植物的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杨诚斋 云:世以水仙为金琖银臺。盖单叶者,其中真有一酒琖,深黄而金色。” 清 黄宗羲 《小园记》:“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阳、茉莉。”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种水仙无 灵璧 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 冰心 《住事·别后》:“﹝一个女子﹞正低头画那钢琴上摆着的一盆水仙。”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水仙》。 ——《漢語大詞典》
(1).传说中的水中神仙。 唐 司马承顺 《天隐子·神解八》:“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之曰神仙。” 宋 王安石 《小姑》诗:“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冯夷 , 华阴 , 潼乡 隄伯 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 河伯 。”按,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称 伍子胥 为水仙;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称 屈原 为水仙。因 伍子胥 死后被沉尸于江; 屈原 自投 汨罗江 以死,故后人传说为水仙。
(2).谓水葬者。 北齐 刘昼 《新论·风俗》:“胡之北有 射姑 之国,其亲死,则弃尸於江中,谓之‘水仙’。”
(3).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陶峴 ﹞富有田业,择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则汎艚江湖,遍游烟水,往往数岁不归…… 吴 越 之士,号为水仙。”
(4).琴曲名。《水仙操》的简称。 宋 陈亮 《诉衷情》词:“数声《渔父》,一曲《水仙》,歌断还愁。” 明 夏完淳 《夜宿山馆》诗:“《水仙》未成调,《广陵》已絶散。”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一曲苍茫奏《水仙》,灵飞鬼啸一千年。”
(5).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作卵圆形,叶子条形,伞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黄色,有香味。供观赏,鳞茎和花可入药。亦指此种植物的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杨诚斋 云:世以水仙为金琖银臺。盖单叶者,其中真有一酒琖,深黄而金色。” 清 黄宗羲 《小园记》:“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阳、茉莉。”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种水仙无 灵璧 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 冰心 《住事·别后》:“﹝一个女子﹞正低头画那钢琴上摆着的一盆水仙。”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水仙》。 ——《漢語大詞典》
宫 ( 宮 ) gōng
宫 [ gōng ]
- 房屋(封建时代专指帝王的住所):~室。~廷。~殿。~观(guàn )(a.供帝王游乐的离宫;b.道教的庙宇)。~禁。~苑。~刑。
- 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天~。龙~。蟾~。
- 庙宇的名称:雍和~。
- 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少年~。文化~。
- 天文上黄道分为十二宫,每一宫三十度。
-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1”。
- 指“子宫”(妇女生殖器官)。
- 姓。
印 yìn《國語辭典》
印 [ yìn ]
名- 用木或金石等所刻成的图章。如:「官印」、「钢印」、「玉印」。《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 痕迹。如:「脚印」、「手印」。
- 印度的简称。如:「中印条约」。
- 姓。如唐代有印伦。
- 在物体上留下痕迹。如:「烙印」、「印上指纹」。
- 印刷。如:「刊印」、「排印」、「翻印」、「这本书已经印好了。」
- 符合。如:「心心相印」。
恶风(惡風)è fēng
(1).狂风。 唐 杜甫 《渼陂行》:“鼉作鲸吞不復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陈毅 《野营》诗:“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2).以喻政治上的邪恶势力。
(3).坏风气,陋习。 ——《漢語大詞典》
(2).以喻政治上的邪恶势力。
(3).坏风气,陋习。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名-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 姓。如汉代有波俊。
-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 (一)之又音。
不怕 bù pà
(1).不畏惧;不害怕。 唐 元稹 《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水浒传》第七四回:“邻近村坊,那一处不怕他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
(2).连词,犹言纵然,即使。《儒林外史》第二回:“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漢語大詞典》
(2).连词,犹言纵然,即使。《儒林外史》第二回:“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