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走摧邓林,东去落扶桑。

吕温唐代〕《风咏

微风生青蘋,习习出金塘。轻摇深林翠,静猎幽径芳。
掩抑时未来,鸿毛亦无伤。一朝乘严气,万里号清霜。
北走摧邓林,东去落扶桑。扫却垂天云,澄清无私光。
悠然返空寂,晏海通舟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北走邓林东去扶桑

北走 běi zǒu
败走,战败而逃。《鹖冠子·近迭》:“以静为扰,以安为危,百姓家困人怨,祸孰大焉?若此者,北走之日,后知命亡。” 陆佃 解:“军败曰北。”  ——《漢語大詞典》
摧 cuī《國語辭典》

摧 [ cuī ]

  1. 折断。如:「摧折」、「摧枯拉朽」。《说文解字·手部》:「摧,折也。」《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 毁坏、崩塌。如:「摧毁」、「无坚不摧」。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虽是这战伐,负著个天摧地塌。」
  3. 挫折、压抑。《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4. 伤害。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心。」唐·李白〈长相思〉诗:「长相思,摧心肝。」
邓林(鄧林)dèng lín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 渭 , 河 渭 不足,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哉 夸父 ,难以理寻,倾沙逐日,遯形邓林。” 唐 韩愈 《海水》诗:“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四:“闻逐邓林搜弃杖,戏禁沧海学栽桑。”
(2).比喻荟萃之处,聚汇之所。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 陈思 《赠弟》、 仲宣 《七哀》、 公干 《思友》、 阮籍 《咏怀》……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清 魏源 《碑洞》诗:“不是碑渊海,真成鬼邓林。”
(3).古地名。 战国 时在 楚国 北境。《商君书·弱民》:“隐以 邓林 ,缘以 方城 。”《史记·礼书》:“阻之以 邓林 ,缘之以 方城 。” 司马贞 索隐:“ 刘氏 以为今 襄州 南凤林山 是古 邓祁侯 之国,在 楚 之北境,故云阻以 邓林 也。”  ——《漢語大詞典》
东去(东去)
魏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并序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唐 宋之问 留别之望舍弟 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 东去姑苏台,乃过陟阳馆。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 烟波浩淼鱼鸟情,东去三千三百里。
唐 陆龟蒙 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 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  ——《骈字类编》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1.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2.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4.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5.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6.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7.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8.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9.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10.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1.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2.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3.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4. 伶俐。如:「俐落」。
  1.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2.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3.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4.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1.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2.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1.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1.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2. (一)​之又音。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