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动-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童 tóng《國語辭典》
童 [ tóng ]
名- 古代获罪入官为奴的男子。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巴寡妇清传》:「羊彘千双,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
- 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通「僮」。
- 小孩,未成年的人。如:「牧童」、「儿童」、「童叟无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愚昧、无知的人。《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 姓。如汉代有童仲玉。
- 幼小的。如:「童工」。
- 未结婚的。如:「童男」、「童女」。
- 光秃的。如:「童山濯濯」。
不应(不應)bù yìng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漢語大詞典》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生火 shēng huǒ
(1).产生焦躁的情绪。《庄子·外物》:“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成玄英 疏:“缨缠於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
(2).产生火气、热气。《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宋史·范纯礼传》:“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元 杨维桢 《饮马图》诗:“佛郎新来双象龙,鼻端生火耳生风。”
(3).取火;使柴、炭等燃烧起来。 宋 陆游 《幽居遣怀》诗之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火链片代‘金燧’用,取灯儿代‘木燧’用,为生火用的。” 杨朔 《征尘》:“一会儿就生火啦。你先烤烤火,暖和暖和。”
(4).指锅炉工。《花城》1981年第6期:“在这前,我是挖泥船上的生火,他是拖轮上的水手。” ——《漢語大詞典》
(2).产生火气、热气。《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宋史·范纯礼传》:“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元 杨维桢 《饮马图》诗:“佛郎新来双象龙,鼻端生火耳生风。”
(3).取火;使柴、炭等燃烧起来。 宋 陆游 《幽居遣怀》诗之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火链片代‘金燧’用,取灯儿代‘木燧’用,为生火用的。” 杨朔 《征尘》:“一会儿就生火啦。你先烤烤火,暖和暖和。”
(4).指锅炉工。《花城》1981年第6期:“在这前,我是挖泥船上的生火,他是拖轮上的水手。”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饭 ( 飯 ) fàn
饭 [ fàn ]
-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
-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菜。~馆。~量。酒囊~袋。
- 吃饭,或给人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喂牲畜:~牛。
未来(未來)wèi lái
(1).没有到来;不来。《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北史·乐运传》:“婴径尺之鳞,其事非易;下不讳之詔,犹惧未来。更加刑戮,能无钳口?”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至。”《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相公早衙方散,一应公人和告状的都去吃饭了,未来。”
(2).谓尚未发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智士闻利则虑害。”
(3).佛教语。指来生,来世。《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八》:“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至罪在心术,则为阴律所不容。今生已矣,勉修未来可也。”
(4).将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丁玲 《梦珂》二:“于是她便整天的躺的床上,像回忆某种小说一样的去想到她未来的生活。”
(5).指将来的光景。 杨朔 《永定河纪行》:“这条河是未来,也是现实。” 艾青 《光的赞歌》八:“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如:幸福的未来。
(6).即将到来。 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打了一些时候,被打者的叫骂声也减弱了,两位警察先生似乎打够了,现在怒气没有了,心里在盘算未来的奖赏。”如: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有暴风雪。 ——《漢語大詞典》
(2).谓尚未发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明哲消祸於未来,智士闻利则虑害。”
(3).佛教语。指来生,来世。《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八》:“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至罪在心术,则为阴律所不容。今生已矣,勉修未来可也。”
(4).将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丁玲 《梦珂》二:“于是她便整天的躺的床上,像回忆某种小说一样的去想到她未来的生活。”
(5).指将来的光景。 杨朔 《永定河纪行》:“这条河是未来,也是现实。” 艾青 《光的赞歌》八:“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如:幸福的未来。
(6).即将到来。 巴金 《灭亡》第十五章:“打了一些时候,被打者的叫骂声也减弱了,两位警察先生似乎打够了,现在怒气没有了,心里在盘算未来的奖赏。”如: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有暴风雪。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