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符辄感蕙云女,不比人间花木妖。

智圆元代〕《孙贞媛诗

月皎皎,风潇潇,贞魂跨鹤翔云霄。雾鬓烟鬟人不识,一炷栴檀默与招。

旃檀香远飘如篆,环佩初过廿四桥。桥头有客迎仙驭,相对箕坛夜泬寥。

灵符辄感蕙云女,不比人间花木妖。蕙云秀毓吴淞里,乌衣贵族珥金貂。

父掌铨衡作卿贰,忠心贯日压班僚。明师动地烽烟起,鼙鼓喧阗至正朝。

大厦倾颓燕雀尽,剩有孤雏逐絮飘。孤雏赖妪相奔窜,襁褓呱呱魄荡摇。

避秦难觅桃源渡,且向珠湖拨短桡。漂母祠边侨寄稳,一枝栖息同鹪鹩。

家乡尚隔长淮水,回首燕都路渐遥。世乱初平畴庇倚,羞涩空囊命不聊。

饮檗茹荼总酸楚,凄凉暮暮还朝朝。流光迅速惊驰驶,转眼盈盈羡阿娇。

养就娇娆真可羡,花枝如靥柳如腰。更怜残喘溘然逝,空闺独守心忧焦。

自分门庭久零落,春风无意歌《桃夭》。强暴侵凌畏多露,谁知恶客盗红绡。

掠卖扬州守贞女,向诉无人怨未消。泪凝朱袖凭珊枕,镜掩青楼弃翠翘。

自此繁华竹西路,歌吹从他意气骄。妾心好比琼花冷,誓死泉台志独超。

往事沈沦四百载,精灵未散广陵潮。闻卿已证仙班久,琳宫翠水莹芳标。

愿和湘女弹瑶瑟,不伴秦姬弄碧箫。临坛带泪叙畴昔,松柏宁随众卉彫。

丈夫节概当礌落,烈行偏从巾帼昭。留得表贞诗百首,輶轩伫望采风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灵符云女不比人间花木

灵符(靈符)líng fú
(1).上天的符命。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大魏篇》:“大 魏 应灵符,天禄方甫始。”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 唐 王勃 《上拜南郊颂表》:“为而不恃,悬宝位於中宸;卑以自居,託灵符於上帝。”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受天灵符,作民司牧。”
(2).指神奇的征兆。 明 张居正 《圣母图赞·附宝感电》:“ 轩辕 圣母,厥有灵符,煜煜神电,明辉天枢。”原书题注:“ 黄帝 母曰 附宝 ,见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生帝。”
(3).道教的符箓。 唐 岑参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诗:“ 玄元 告灵符,丹洞获其铭。” 宋 梅尧臣 《无题》诗:“緑桂薰轻服,灵符佩縹囊。”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法水洒来天地暗,灵符书动鬼神惊。” 郭沫若 《瓶》诗之三四:“这个字是苏生我的灵符,也会是射死我的弓弩。”  ——《漢語大詞典》
辄 ( 輒 ) zhé
辄 [ zhé ]
  1. 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2. 古代车箱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像耳下垂那样。
  3. 仗恃胡作非为:“甘受专~之罪”。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蕙 huì《國語辭典》

蕙 [ huì ]

  1. 一种香草。古人将其佩带在身上以避疫疠。《文选·张衡·南都赋》:「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晻暧蓊蔚,含芬吐芳。」也称为「佩兰」。
  2. 参见「蕙兰 」条。
  1. 喻高雅、高洁。如:「蕙质兰心」。《文选·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云女(雲女)yún nǚ
仙女。比喻美女。 后蜀 毛熙震 《南歌子》词:“暗想为云女,应怜傅粉郎。”  ——《漢語大詞典》
不比 bù bǐ
(1).不偏私。《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邢昺 疏:“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
(2).不协和。《战国策·魏策一》:“ 文侯 曰:‘鐘声不比乎,左高。’” 鲍彪 注:“比,犹协。” 吴师道 补正:“不比,言不和也。”
(3).不可相比;不同于。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共传收 庾信 ,不比得 陈琳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鶯鸣。” 刘半农 《拟拟曲》二:“不想今年不比往年。”  ——《漢語大詞典》
人间(人間)rén jiān
亦作“ 人閒 ”。
(1).人类社会。《韩非子·解老》:“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羣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寧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閒邪?”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清 郑燮 《寄许生雪江》诗之二:“金紫人间事,縹緗我辈需。”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横空出世,莽 崑崙 ,閲尽人间春色。”
(2).尘世;世俗社会。《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丽质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间,未免凡情乱。”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稽善恶》:“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九:“难道在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爱情也是不自由的吗?”
(3).民间。《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吴皇后临〈兰亭〉》:“宪 圣慈烈皇后 尝临《兰亭帖》,佚在人间, 咸宁 郡王 韩世忠 得之,表献。”  ——《漢語大詞典》
花木 huā mù
泛指花草树木。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花木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唐 戴叔伦 《南轩》诗:“更爱閒花木,欣欣得向阳。” 宋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诗之一:“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峻青 《秋色赋》:“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漢語大詞典》
妖 yāo《國語辭典》

妖 [ yāo ]

  1. 妩媚、艳丽。《文选·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宋·苏轼〈牡丹记叙〉:「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
  2. 装束奇怪、仪态不庄重。《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她……卷著大宽的桃红袖子,妖气妖声,怪模怪样的问了那女子一声。」
  1. 违反自然常理的事物或现象。《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唐·元稹〈酬刘猛见送〉诗:「种花有颜色,异色即为妖。」
  2. 传说中奇怪反常而能害人的东西,多具有法术,能作各种变化。《西游记·第一七回》:「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邪怪为妖,入山洞穴中捉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