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人从(人從)rén cóng
随从。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诸人从出外买到物并检察有违碍者,即婉顺留纳。” 宋 岳飞 《奏乞赴行在奏禀边防状》:“臣今有边防子细利害,欲量带人从赴行在奏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不肯时,多教些人从,将花木尽打个希烂,方出这气。” ——《漢語大詞典》
河阳(河陽)hé yáng
(1). 黄河 北岸。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阳。” 元 袁桷 《清明》诗:“ 河 南禁酒 河 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2). 晋 潘岳 曾任 河阳 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 潘岳 。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夺 河阳 之美。” 宋 苏辙 《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 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二:“容易 河阳 丝两鬢,妇人醇酒未应怜。” ——《漢語大詞典》
(2). 晋 潘岳 曾任 河阳 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 潘岳 。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夺 河阳 之美。” 宋 苏辙 《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 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二:“容易 河阳 丝两鬢,妇人醇酒未应怜。”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店 diàn《國語辭典》
店 [ diàn ]
名- 陳列貨物以出售的地方。如:「布店」、「商店」、「書店」、「連鎖店」。
- 旅館。如:「住店」。宋·蘇軾〈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野店初嘗竹葉酒,江雲欲落豆秸灰。」
盗 ( 盜 ) dào
盗 [ dào ]
-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掘。~运。~卖。~用。~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强~。窃国大~。
行人 xíng rén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驴 ( 驢 ) lǘ
驴 [ lǘ ]
- ◎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骡。~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唇不对马嘴。
一头(一頭)yī tóu
(1).一颗头颅。《晋书·五行志下》:“京都有豚,一头二脊八足。”
(2).满头。 唐 杜荀鹤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诗:“典尽客衣三尺雪,鍊精诗句一头霜。” 前蜀 贯休 《山居诗》之二十二:“满屋黄金机不息,一头白髮气犹高。”
(3).表数量。多用于牲畜。《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宋书·礼志》:“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酒米各十二斛。”《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雇了四头长行驴子,他主僕三个人,骑了三头,一头驮载行李银两。”亦用于某些植物。《陆象山语录》卷上:“先生言吾家治田,每用长大钁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许外方,容秧一头。”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比如在街上买菜,为了多要一苗葱一头蒜,常和小贩争吵得脸红脖子粗。”
(4).一端。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梅树皮似豫章,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西游记》第七六回:“那绳儿理出去见风就长粗了,把一头拴着妖怪的肝繫上,打做个活扣儿。”
(5).一面;一方面。 唐 张九龄 《南郊赦书》:“缘大礼数处有职掌者,任於一头从高叙。”《朱子语类》卷三六:“説得一头,又遗了一头。”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四:“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6).一门,一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好叫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死之后,你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
(7).一次,一趟。 元 贯云石 《斗鹌鹑·忆别》曲:“一头相见,两意相投,百步相随。”《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不给你钱,少不得也是我当灾!昨日那件事,关在饭店里,我去一头来。”
(8).相当于一个头的高度,如:他比你高出一头。亦指一定高度。犹言一截、一段或一等、一着。《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周瑜 谢出,暗忖曰:‘ 孔明 早已料着 吴侯 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 高晓声 《大好人江坤大》:“他觉得自己欠大家的债,一辈子也还不清,所以只能比大家低一头。”参见“ 出人头地 ”。
(9).犹一旦。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他一头亡了夫主,废了家缘……怕有那无廉耻谎汉子胡来缠。”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一折:“一头的 袁绍 兴兵行跋扈,可又早 曹公 霸道骋奸回。”
(10).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红楼梦》第五七回:“几日前头,你们姐儿两个正説话, 赵姨娘 一头走进来。”《老残游记》第六回:“过了些时活该有事,被他爸爸回来一头碰见,气了个半死,把他闺女着实打了一顿。”
(11).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元 萧德祥 《杀狗劝夫》第三折:“待我一头开门,一头念诗你听咱。”《水浒传》第九十回:“那汉一头吃酒吃肉,一头夹七夹八的説出几句话来。” ——《漢語大詞典》
(2).满头。 唐 杜荀鹤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诗:“典尽客衣三尺雪,鍊精诗句一头霜。” 前蜀 贯休 《山居诗》之二十二:“满屋黄金机不息,一头白髮气犹高。”
(3).表数量。多用于牲畜。《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宋书·礼志》:“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酒米各十二斛。”《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雇了四头长行驴子,他主僕三个人,骑了三头,一头驮载行李银两。”亦用于某些植物。《陆象山语录》卷上:“先生言吾家治田,每用长大钁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许外方,容秧一头。”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比如在街上买菜,为了多要一苗葱一头蒜,常和小贩争吵得脸红脖子粗。”
(4).一端。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梅树皮似豫章,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西游记》第七六回:“那绳儿理出去见风就长粗了,把一头拴着妖怪的肝繫上,打做个活扣儿。”
(5).一面;一方面。 唐 张九龄 《南郊赦书》:“缘大礼数处有职掌者,任於一头从高叙。”《朱子语类》卷三六:“説得一头,又遗了一头。”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四:“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
(6).一门,一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好叫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死之后,你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
(7).一次,一趟。 元 贯云石 《斗鹌鹑·忆别》曲:“一头相见,两意相投,百步相随。”《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不给你钱,少不得也是我当灾!昨日那件事,关在饭店里,我去一头来。”
(8).相当于一个头的高度,如:他比你高出一头。亦指一定高度。犹言一截、一段或一等、一着。《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周瑜 谢出,暗忖曰:‘ 孔明 早已料着 吴侯 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 高晓声 《大好人江坤大》:“他觉得自己欠大家的债,一辈子也还不清,所以只能比大家低一头。”参见“ 出人头地 ”。
(9).犹一旦。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他一头亡了夫主,废了家缘……怕有那无廉耻谎汉子胡来缠。”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一折:“一头的 袁绍 兴兵行跋扈,可又早 曹公 霸道骋奸回。”
(10).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红楼梦》第五七回:“几日前头,你们姐儿两个正説话, 赵姨娘 一头走进来。”《老残游记》第六回:“过了些时活该有事,被他爸爸回来一头碰见,气了个半死,把他闺女着实打了一顿。”
(11).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元 萧德祥 《杀狗劝夫》第三折:“待我一头开门,一头念诗你听咱。”《水浒传》第九十回:“那汉一头吃酒吃肉,一头夹七夹八的説出几句话来。”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皮袋 pí dài
皮制的袋。借喻人畜的躯体。犹言臭皮囊。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我比他穿衣服知箇暖凉,酒添的神气能荣旺,饭装的皮袋偏肥胖。” 明 李贽 《与耿楚倥书》:“世间万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