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姚鼐清代〕《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古时登山谷入天门

古时(古時)gǔ shí
昔时;过往已久的时代。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不见 栢梁 铜雀 上,寧闻古时清吹音。” 唐 白居易 《登村东古冢》诗:“高低古时冢,上有牛羊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侄儿从前看见古时的墓誌碑铭,多有用‘春秋’两个字的,所以借来用用。”  ——《漢語大詞典》
登山 dēng shān
(1).上山。 汉 刘向 《九叹·忧苦》:“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汉 班固 《幽通赋》:“梦登山而迥眺兮,覿幽人之髣髴。” 晋 葛洪 《抱朴子·辩问》:“入室鍊形,登山採药。”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之一:“登山摘紫芝,泛江採緑芷。”
(2).指重阳登高。 唐 郑谷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诗:“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
(3).登山运动的简称。如:我们要踊跃参加游泳、登山、通讯、射击等各种体育活动,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体魄健全、意志坚强、能文能武的人。参见“ 登山运动 ”。  ——《漢語大詞典》
循 xún《國語辭典》

循 [ xún ]

  1. 沿著、顺著。《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淮南子·本经》:「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2. 遵守、依照。如:「依循」、「循规蹈矩」。《礼记·射义》:「卿大夫循法为节。」
  3. 抚摩。《韩非子·说林下》:「其一人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
  4. 巡视。《墨子·迎敌祠》:「县师受事,出葆,循沟防。」《礼记·月令》:「循行国邑,周视原野。」通「巡」。
  1. 善良守法的。如:「循吏」。
  1. 逐渐、渐渐。如:「循循善诱」。《聊斋志异·卷一·青凤》:「盖循循善教,有师范焉。」
  1. 姓。如南朝时梁有循景智。
东 ( 東 ) dōng
东 [ dōng ]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 请客出钱的人:作~。
  4. 姓。
谷入(穀入)gǔ rù
谓禾稼的收获。《后汉书·桓谭传》:“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己,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穀入多而地力尽矣。”  ——《漢語大詞典》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天门(天門)tiān mén
(1).天机之门。指心。《庄子·天运》:“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成玄英 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
(2).指鼻、口或天庭。《老子》:“天门开闔,能无雌?” 河上公 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宫……治身,天门,谓鼻孔。”按, 朱谦之 校释以为“无雌”当作“为雌”。《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上合天门入明堂。” 务成子 注:“天门在两眉间,即天庭是也。”
(3).天宫之门。《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淮南子·原道训》:“昔者 冯夷 , 大丙 之御也……经纪山川,蹈腾昆命,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
(4).指皇宫之门。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天门日射黄金牓,春殿晴曛赤羽旗。”
(5).星名。东方七宿角宿中之两星。即室女座53、69。
(6).牌九赌博,庄家对面称天门。《老残游记》第十九回:“第二条拿了个八点,天门是地之八,上下庄是九点,又赔了一个通庄。”
(7).草药名。《宋书·谢灵运传》:“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