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况复(況復)kuàng fù
亦作“况復”。
(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漢語大詞典》
(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漢語大詞典》
秋雨
唐 沈佺期 塞北二首 其一 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唐 王维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唐 杜甫 得家书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秋雨漫湘水,阴风过岭梅。
唐 元稹 遣行十首 其六 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
唐 李群玉 杜门 春风花屿酒,秋雨竹溪灯。
唐 高蟾 下第出春明门 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
唐 张蠙 经荒驿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五首 其一 关中秋雨书难到,江上春寒酒易醒。
唐 灵一 再还宜丰寺 野云阴远甸,秋雨涨前陂。
唐 子兰 秋日思旧山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骈字类编》
唐 王维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唐 杜甫 得家书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秋雨漫湘水,阴风过岭梅。
唐 元稹 遣行十首 其六 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
唐 李群玉 杜门 春风花屿酒,秋雨竹溪灯。
唐 高蟾 下第出春明门 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
唐 张蠙 经荒驿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五首 其一 关中秋雨书难到,江上春寒酒易醒。
唐 灵一 再还宜丰寺 野云阴远甸,秋雨涨前陂。
唐 子兰 秋日思旧山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骈字类编》
霁 ( 霽 ) jì
霁 [ jì ]
- 雨雪停止,天放晴:雪~。~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光风~月。
- 怒气消除:~颜。~威。色~。
表里(表裏)biǎo lǐ
(1).表面和内部,内外。《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 宋 司马光 《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
(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 山东 曲阜 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
(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 汉 桓谭 《新论》:“《左氏传》於《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
(4).泛指衣料。《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詔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 秦老 门首。”
(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 晋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宋书·自序》:“且表里强 蛮 ,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 淮 之中流为界,而与 宋 为表里。”
(7).谓呼应;补充。《汉书·孔光传》:“﹝ 光 ﹞又重忤 傅太后 指,由是 傅氏 在位者与 朱博 为表里,共毁譖 光 。”《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李贤 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漢語大詞典》
(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 山东 曲阜 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
(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 汉 桓谭 《新论》:“《左氏传》於《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
(4).泛指衣料。《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詔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 秦老 门首。”
(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 晋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宋书·自序》:“且表里强 蛮 ,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 淮 之中流为界,而与 宋 为表里。”
(7).谓呼应;补充。《汉书·孔光传》:“﹝ 光 ﹞又重忤 傅太后 指,由是 傅氏 在位者与 朱博 为表里,共毁譖 光 。”《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李贤 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衡山 héng shān
(1).山名。一名 岣嵝山 ,又名 霍山 ,古称 南岳 ,为五岳之一。位于 湖南 中部,有七十二峰,以 祝融 、 天柱 、 芙蓉 、 紫盖 、 石廪 五峰为最著。 祝融峰 海拔一二九○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为旅游休养胜地。相传 舜 南巡和 禹 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南岳祀典,除 汉武帝 迁祀 安徽 潜山 外,均在此山。
(2).山名。《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克 鳩兹 ,至于 衡山 。” 杜预 注:“ 衡山 ,在 吴兴 乌程县 南。” 杨伯峻 注:“ 衡山 ,亦 吴 地, 高士奇 《地名考略》则谓为 当涂县 东北六十里之 横山 。”
(3).山名。北极之山。《吕氏春秋·求人》:“北至 人正 之国, 夏海 之穷, 衡山 之上。” 高诱 注:“ 衡山 者,北极之山也。”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克 鳩兹 ,至于 衡山 。” 杜预 注:“ 衡山 ,在 吴兴 乌程县 南。” 杨伯峻 注:“ 衡山 ,亦 吴 地, 高士奇 《地名考略》则谓为 当涂县 东北六十里之 横山 。”
(3).山名。北极之山。《吕氏春秋·求人》:“北至 人正 之国, 夏海 之穷, 衡山 之上。” 高诱 注:“ 衡山 者,北极之山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