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论文四百刻,水分云隔二三年。

杜牧唐代〕《醉赠薛道封

饮酒论文四百刻,水分云隔二三年。
男儿事业知公有,卖与明君直几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饮酒论文四百水分云隔二三

饮酒(飲酒)yǐn jiǔ
(1).喝酒。《国语·晋语一》:“﹝ 史苏 ﹞饮酒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 司马氏 已想篡位,而 阮籍 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2).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漢語大詞典》
论文(論文)lùn wén
(1).评论文人及其文章。 三国 魏 曹丕 有《典论·论文》。亦泛指谈论文章。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斋中有联云:心为论文合,眉因劝善开。”绍剧《龙虎斗》第三场:“[ 施氏 唱]莫道女子无见识。[ 秀英 唱]也曾习武共论文。”
(2).讨论、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九日》:“他在研究‘ 孙中山 的外交政策’,准备作为考副博士的论文,不久便要提出了。” 王西彦 《病人》:“他宣布说,最近他正在搜集材料,准备写一篇叙述 中国 知识分子的斗争历史的论文。”  ——《漢語大詞典》
四百
唐 徐夤 忆潼关 须知皇汉能扃鐍,延得年过四百馀。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三 入林屋洞 幽塘四百里,中有日月精。
元 杨维桢 三阁图 红尘巴马四百秋,五城步障五花毬。  ——《骈字类编》
刻 kè《國語辭典》

刻 [ kè ]

  1. 雕镂。如:「刻字」、「雕刻」、「刻舟求剑」。《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2. 牢记。如:「那段美好的回忆,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3. 伤害、剥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唐·杨倞·注:「刻,损减。」唐·柳宗元〈封建论〉:「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4. 限定。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1. 程度深的。如:「严刑刻法」。
  1. 古代记时的名称,一昼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钟为一刻。《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句下汉·郑玄·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2. 时候。亦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此时此刻」。《西游记·第九二回》:「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

刻 [ kē ]

  1. (一)​1.2.之又音。
水分 shuǐ fèn
亦作“ 水份 ”。
(1).物体所含的水。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不会再藏储一点水分。” 罗黑芷 《在淡霭里》:“倘若肋膜里胀满了水分,那就不能医治。”
(2).引申指事物的多馀或不实在的部分。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一章:“事情到了喜欢寻开心的 东京 人的嘴里,挤去了其中令人不舒服的水分,就变成新鲜活泼的话题了。” 谌容 《关于仔猪过冬问题》:“各大队签订责任制合同的单位,到底落实了多少?生产组报的五十七,我看有水分。”《花城》1981年第5期:“外国记者报导的东西,水份太多,捕风捉影。”  ——《漢語大詞典》
云隔(云隔)
唐 李绅 回望馆娃故宫 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树覆烟。
唐 杜牧 醉赠薛道封 饮酒论文四百刻,水分云隔二三年。
《韵府拾遗 陌韵》:卢熊诗雨分牛脊近云隔马鞍遥  ——《骈字类编》
二三 èr sān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