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颠,殊不颠于怀素。

任华唐代〕《怀素上人草书歌

吾尝好奇,古来草圣无不知。岂不知右军与献之,
虽有壮丽之骨,恨无狂逸之姿。中间张长史,
独放荡而不羁,以颠为名倾荡于当时。张老颠,
殊不颠于怀素。怀素颠,乃是颠。人谓尔从江南来,
我谓尔从天上来。负颠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
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
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
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
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
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
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
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
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
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兴不尽,
势转雄,恐天低而地窄,更有何处最可怜,
褭褭枯藤万丈悬。万丈悬,拂秋水,映秋天;或如丝,
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锋芒利如欧冶剑,
劲直浑是并州铁。时复枯燥何褵褷,
忽觉阴山突兀横翠微。中有枯松错落一万丈,
倒挂绝壁蹙枯枝。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
又如翰海日暮愁阴浓,忽然跃出千黑龙。夭矫偃蹇,
入乎苍穹。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
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
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恒度。别来筋骨多情趣,
霏霏微微点长露。三秋月照丹凤楼,二月花开上林树。
终恐绊骐骥之足,不得展千里之步。狂僧狂僧,
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
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老怀素

张老(張老)zhāng lǎo
春秋 晋 大夫 张孟 之别称。 献文子 筑室成, 张老 因其华侈,歌以讽之。《礼记·檀弓下》:“ 晋 献文子 成室, 晋 大夫发焉, 张老 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於斯,哭於斯,聚族於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至於 张老 成室,致善於歌哭之祷。” 唐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诗:“ 张老 存家事, 嵇康 有故人。” 仇兆鳌 注引 韦昭 曰:“ 张老 , 晋 大夫 张孟 。”  ——《漢語大詞典》
颠 ( 顛 ) diān
颠 [ diān ]
  1. 头顶:华~。
  2.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
  3.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
  4. 上下跳动:~簸。
  5. 古同“”,精神错乱。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怀素
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