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山林居,岂识道途累。

宋濂明代〕《游泾川水西寺蕳叶八宣慰刘七都事章卞二元师

水陆行兼旬,招摇月如醉。
筋弛遂莫支,神痴但思睡。
若非游名山,曷以豁幽闭。
泾川名汉县,宝胜标唐寺。
一往情已坚,百阏思转炽。
大川阻鸿溟,怒涛写滂濞。
仿佛号夫诸,昏蒙舞魑魅。
小舟劣容坐,大险曾不避。
中流震撼数,性命毫发计。
敛股不容摇,屏息恒独惴。
良久幸登陆,寸步怀千畏。
盘回行陇畦,迷眩失沟遂。
啮趾嵌剑石,衣冠排戟蔌。
身入青玉林,一白点群翠。
道过桓彝祠,古柏撑幽邃。
青红闪败壁,神鬼错飞旞。
忠精烨白虹,直欲贯天地。
周礼在所旌,尸祝宜弗废。
敕书从天来,犹勒崇宁字。
象贤恨非古,奸丑亵神器。
南风啸林薄,吹落英雄泪。
俯仰感微衷,蛇行复西逝。
委移履上方,满目但椔翳。
云何黄檗灵,不敌郁攸崇。
卧钟蚀阴苔,孤塔挂晴荔。
大雄兜率还,真应天台萃。
木鱼午停声,林鼯晴出戏。
残僧五六辈,飖衲裹山隶。
奔趋失绳矩,面目剧芒刺。
别有白发师,野鹤鸡群异。
身披伽黎衣,云继泐潭裔。
揖客入邃筵,从容语非易。
呼童涤尊罍,为我出芳饵。
溪毛糁白姜,芝髓烹红胾。
群羞未终荐,三爵了不识。
汤饼银丝嫩,园荈雪涛试。
复出新篇什,自谓宗汉魏。
焜燿鸳鸯裘,错落麒麟罽。
似将三昧力,幻出千葩丽。
有时气雄拔,欲夺三军帅。
西取月氏头,北断坚昆臂。
谁知忧世心,尽雪沧江涕。
缁女尚如斯,蝉冠当不愧。
少焉出楸局,矜负骁与鸷。
雌雄将势分,黑白如鼎沸。
分甘东野拜,难续西林志。
长啸出山来,荒云密如毳。
归宿山县中,穷愁复相滞。
粮绝诸傔愠,濑激良朋忌。
褰衣步明月,忧极不思寐。
忆昔山林居,岂识道途累。
崖色夫容开,洞水冰帘腻。
渊龙学人吟,夜猿呼鹤唳。
采岚术可餐,钓渚鲜堪哜。
负此济胜姿,奈何心不悸。
所幸二三友,酸咸同所嗜。
钩理抉神扃,探玄发天秘。
虽于嘻笑间,亦足洗蒙罻。
此生已任运,泉石随所值。
敬亭在望青,行行勿迂辔。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山林道途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1.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2.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3.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4.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5.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6.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1.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2.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3.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道途 dào tú
亦作“ 道涂 ”。亦作“ 道涂 ”。 道路;路途。《礼记·儒行》:“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荀子·成相》:“正直恶,心无虔,邪枉辟回失道途。” 晋 陆云 《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道涂兴恋,伏载称徽。” 唐 裴铏 《传奇·许栖岩》:“有蕃人牵一马,瘦削而价不高,因市之而归。以其将远涉道途,日加芻秣,而肌肤益削。” 明 谢肃 《太行山五十韵》:“环坞疑城郭,回崖失道涂。”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幸亏两脚尚称稳健,还可一步一步走我的人生道途。”  ——《漢語大詞典》
累 ( 纍 ) léi/lěi/lèi《國語辭典》

累 [ lěi ]

  1. 堆积、集聚。如:「累积」、「日积月累」。《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
  2. 增加。《韩非子·五蠹》:「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1. 屡次、连续。如:「累次」、「经年累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2. 重叠的。《楚辞·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史记·卷七九·范雎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1. 频频。《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久乱并凉,累侵三辅。」《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累战皆捷,斩获千计。」

累 [ léi ]

  1. 绳索。《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唐·成玄英·疏:「累,细绳也。」通「缧」。
  1. 捆绑。《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1. 参见「累赘 」条。

累 [ lèi ]

  1. 操劳、使疲劳。如:「累得直不起腰来。」、「别累著了老人家!」
  2. 牵涉、牵连。如:「拖累」、「连累」、「受累」、「累及他人」。《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
  3. 耗损、亏欠。如:「亏累」。《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
  4. 伤害。《书经·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小何伤于面目,大何累于形躯者哉。」
  5. 托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天其累我以民。」唐·颜师古·注:「累,托也。」
  1. 疲劳。如:「劳累」、「疲累」、「我好累!」
  1. 负担。如:「家累」。《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主无所避其累矣。」汉·高诱·注 :「累,犹负也。」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
  2. 忧患、祸害。《战国策·秦策一》:「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汉·高诱·注:「累,忧。」
  3. 弊病、过失。《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