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训诂,传记诵

王守仁明代〕《尊经阁记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训诂传记

习 ( 習 ) xí
习 [ xí ]
  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
  2. 学:~文。~武。
  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
  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
  5. 相因:世代相~。~~相因。
  6. 姓。
训诂(訓詁)xùn gǔ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汉书·扬雄传上》:“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 杨于陵 《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漢語大詞典》
传记(傳記)zhuàn jì
(1).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下》:“传记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数家,一家之中,又自为参错;古文準是。”
(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 南海 神次最贵。”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秦 汉 以前,箭矢已通称, 魏 晋 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 济颠 ﹞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  ——《漢語大詞典》
诵 ( 誦 ) sòng
诵 [ sòng ]
  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2.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3. 诗歌:作~(作诗)。
  4. 怨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