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落魄、装个老人星,共野叟行歌,太平时世。

朱敦儒宋代〕《洞仙歌

今年生日,庆一百省岁。喜趁烧灯作欢会。问先生有甚,阴德神丹,霜雪里、鹤在青松相似。
总无奇异处,只是天然,冷淡寻常旧家计。探袖弄明珠,满眼儿孙,一壶酒、□向花间长醉。且落魄、装个老人星,共野叟行歌,太平时世。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落魄老人星野叟行歌太平时世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落魄 luò tuò
(1).穷困失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食其 ﹞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清 李渔 《玉搔头·侦误》:“他为甚么那样威风,你为甚么这般落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前四句写出驸马公的威风,中四句回忆待诏时的光荣,末尾四句写出自己的落魄。”
(2).放荡不羁。《魏书·尒朱仲远传》:“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 齐公宪 ﹞性落魄,嗜酒。”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二:“十里 扬州 落魄时,春风荳蔻写相思。”
失去魂魄。比喻惊慌失措。 冰心 《南归》:“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花城》1981年第2期:“海鸥在翱翔,在欢叫,好像在抚慰船上惊骇落魄的旅人。”  ——《漢語大詞典》
装 ( 裝 ) zhuāng
装 [ zhuāng ]
  1.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
  2.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
  3.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
  4.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
  5.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
  6.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
  7. 安置,安放:~载。~卸。
  8. 布置,点缀:~修。~饰。
  9.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个 ( 個 ) gè/gě《國語辭典》
  1. 「個 」的異體字。
老人星 lǎo rén xīng
(1).亦省称“ 老人 ”。南部天空一颗光度较亮的二等星。古人认为它象征长寿,故又名“寿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 张守节 正义:“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史记·封禅书》“寿星祠” 唐 司马贞 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频见老人星,万方休战争。” 元 虞集 《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老人南极至, 王母 上方回。” 清 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之一:“老人星下多芒翼,还是 陈 家旧聚星。”
(2).借指高寿老人。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是这一带的老人星,代表着人口昌旺与家道兴隆。”参见“ 老寿星 ”。
(3).指寿星图。 唐 李洞 《终南山二十韵》:“明时献君寿,不假老人星。”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二折:“斟一杯长寿酒,掛一幅老人星,来贺长生。”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野叟 yě sǒu
村野老人。 唐 杜荀鹤 《乱后山居》诗:“野叟并田鉏暮雨,溪禽同石立寒烟。” 明 杨慎 《词品·写词述怀》:“想山翁野叟,正尔高眠。” 欧阳山 《苦斗》七十:“这里面,有自称野叟的大官儿。”  ——《漢語大詞典》
行歌 xíng gē
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意向、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梁丘据 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三国演义》第三五回:“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动尊听耳。” 清 孙枝蔚 《贫士诗》:“行歌每负薪,听者勿沾巾。”  ——《漢語大詞典》
太平 tài píng
(1).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寧。”《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唐 温庭筠 《长安春晚》诗之二:“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时世(時世)shí shì
时代。《荀子·尧问》:“时世不同,誉何由生。” 唐 李翱 《寄从弟正辞书》:“用其九学圣人之道而知其心,使有餘,以与时世进退俯仰。”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人才易得》:“现在时世大不同了,手里杀杀杀,而嘴里却需要‘自由、自由、自由’、‘开放政权’云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