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空抛苦海波。

鱼玄机唐代〕《愁思

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放情休恨无心友,
养性空抛苦海波。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
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养性苦海

养性(養性)yǎng xìng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澹,所以养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听琴观棋》:“弹琴实堪养性。”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乡村恬静的生活,究竟比外面困顿奔波的情形更适宜于摄生养性。”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水浒传》第一回:“这代祖师,号曰 虚靖天师 ,性好清高,倦於迎送,自向 龙虎山 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
(3).养生。性,通“ 生 ”。《吕氏春秋·本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 高诱 注:“物者,货贿,所以养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华陀》:“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漢語大詞典》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1.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2.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3.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1.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3.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1.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2.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1.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2.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1.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抛 ( 拋 ) pāo《國語辭典》
  1. 「抛 」的异体字。
苦海 kǔ hǎi
(1).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轮迴火宅,沉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李贽 《〈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
(2).比喻无穷的苦境。 唐 卢纶 《宿石瓮寺》诗:“迴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 宋 文天祥 《泰州》诗:“ 长淮 行不断,苦海望无穷。”《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倒也不争取虚名,只要早离苦海。”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一家人过了 黄河 ,到了解放区,如今分到了地,脱离苦海。”
(3).指投置平庸诗文的箱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郑光业 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献,辞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 清 钱谦益 曾汇集应酬无聊之作,题名《苦海》,殆本此意。《元诗纪事·高明》引 明 高明 《题青山白云图跋》:“此余往日在 越 中録寄 倪君 仲权 之诗,今十餘年矣,意其不投之苦海,则亦当供酱蒙矣。”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1.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2.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3.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4.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5.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6. 姓。如汉代有波俊。
  1.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2.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1.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