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山微(山微)
明 袁宏道 初晴 山微舒态度,柳小足精神。 ——《骈字类编》
思念 sī niàn
(1).想念;怀念。《国语·楚语下》:“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与哀殯丧,於是有叹,其餘则否。”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上思念 李夫人 不已。” 宋 苏轼 《答参寥书》:“到 黄 已半年,朋游常少,思念公不去心。” 碧野 《名城颂》:“我思念 黄河 上游的名城-- 兰州 。”
(2).指回忆。《汉书·广陵王刘胥传》:“事久远,请归思念具对。”
(3).考虑;思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今全无悼远之志,反思念娶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百喻经·乘船失釪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捨之而去,后当取之。”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其蚤暮思念,皆道德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自然做学生的也要思念本源,但你要用他呀!”
(4).思虑;想法。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相御妻》:“今者吾从门间观其志气,恂恂自下,思念深矣。” 老舍 《赶集·微神》:“我在山坡上晒太阳,一点思念也没有,可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滴下些诗的珠子。” ——《漢語大詞典》
(2).指回忆。《汉书·广陵王刘胥传》:“事久远,请归思念具对。”
(3).考虑;思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今全无悼远之志,反思念娶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百喻经·乘船失釪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捨之而去,后当取之。”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其蚤暮思念,皆道德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自然做学生的也要思念本源,但你要用他呀!”
(4).思虑;想法。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相御妻》:“今者吾从门间观其志气,恂恂自下,思念深矣。” 老舍 《赶集·微神》:“我在山坡上晒太阳,一点思念也没有,可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滴下些诗的珠子。” ——《漢語大詞典》
越 yuè《國語辭典》
越 [ yuè ]
动- 度过、跨过。如:「翻山越岭」、「越墙而走」。《楚辞·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 经过。《书经·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不按次序,超出某种范围或常规。如:「越位」、「越俎代庖」。《易经·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桓自宗支,越跻天禄。」
- 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 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 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
- 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浙、闽、粤一带。也称为「百越」、「百粤」。
- 国名。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 浙江省的别名。
- 姓。如春秋时齐有越百父。
- 更加。如:「越大越不懂事。」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教人叹嗟。」
- 句首发语词,无义。《书经·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
江 jiāng《國語辭典》
江 [ jiāng ]
名- 大河的通称。如:「珠江」、「松花江」、「三江五岳」。《水浒传·第三八回》:「前面靠江有那琵琶亭酒馆,是唐朝白乐天古迹。」
- 大陆地区长江的简称。如:「江南」、「偏安江左」。
- 大陆地区江苏省的简称。如:「江浙」。
- 国名。嬴姓。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息县西南。
- 姓。如南朝梁有江淹。
窄 zhǎi《國語辭典》
窄 [ zhǎi ]
形- 狹小的。如:「狹窄」、「窄小」。《水滸傳·第七九回》:「騎一疋恨天低、嫌地窄、千里烏騅馬。」
- 窘迫的。宋·蘇軾〈雨後行菜圃〉詩:「艱難生理窄,一味敢專饗。」
窄 [ zé ]
讀音- (一)之讀音。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通巴 tōng bā
傣 族人称盛东西的布袋。《中国民间故事选·多嘎达兄弟》:“把每天所赚得黄金都存放在通巴里。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通巴也一天一天重了起来。”《中国民间故事选·双角犀鸟》:“他每次在森林里摘到新鲜的水果时,总是往自己的通巴里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