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杜牧〔唐代〕《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七子 qī z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漢語大詞典》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曹刘(曹劉)cáo liú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指挥(指揮)zhǐ huī
亦作“ 指麾 ”。亦作“ 指撝 ”。
(1).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易·谦》“六四,无不利撝谦” 三国 魏 王弼 注:“指撝皆谦,不违则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见 光 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 綝 问侍从,皆无所见。”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老儒则端坐石磴上,讲《孟子》‘ 齐桓 、 晋文 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挥顾盼,如与四五人对语。”
(2).发令调遣。《荀子·议兵》:“ 汤 武 之诛 桀 紂 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 桀 紂 若诛独夫。”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夫使 辟阳 、 长信 ,指撝 马 郑 之前; 周勃 、 张飞 ,弹压 雷桐 之右,斯亦怪矣。” 明 唐顺之 《塞下曲赠翁东崖侍郎总制》之十六:“画戟森森清昼閒,指挥只是笑谈间。” 徐怀中 《西线轶事》二:“到前边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保证电话畅通。”
(3).安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或大期将至,即肋下微痛……便须指挥家事,以俟终焉。”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指挥既定,人心自固。”
(4).犹指示。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请三哥指挥儿姪知委。”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臣已指麾 杭州 ,不得减价,依旧作七十收糴。”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招状执结是实,伏乞相公指挥。”
(5).犹指点。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之郡》:“指挥风景迟去輦,为惜流光晚下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女从门外过,媪故指挥云树以迟纤步, 王孙 窥覘尽悉,意颤不能自持。”
(6).谓意之所向。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归舍皆仰屋窃叹,虽口不言,指挥可知,皆谓多寃狱,莫敢言者。”
(7). 唐 宋 诏敕和命令的统称。 唐 黄滔 《唐昭宗实录》:“今年新及第进士 张貽宪 等二十五人并指挥取今月九日於 武德殿 祗候。”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六月》:“尚书省言,检会 靖康 元年已降指挥:人户愿将金帛钱粮献助者,计价依条补授名目。”《宋史·宁宗纪一》:“ 汝愚 曰:‘内禪事重,须议一指挥。’太皇太后允诺。 汝愚 袖出所拟以进。”
(8).军职名。 唐 中叶后有都指挥使, 后唐 、 后周 及 宋 ,均沿用其名,为禁卫之官。 宋 代殿前司及侍卫亲军均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金元 亲军亦置之。 明 代内外诸卫皆置指挥使。 清 代惟京城有兵马司指挥,为坊官,与 宋 明 之制不同。近世有前敌总指挥、总指挥等,均为军级以官职,又与古时不同。
(9). 五代 、 宋 军队的编制单位。 宋 王溥 《五代会要·京城诸军》:“ 后唐 长兴 三年三月敕:‘……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 宋 曾公亮 等《武经总要》卷二:“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
(10).专指领导乐队、合唱队进行排练和演出的人。其职责为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以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指示节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变化。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指挥上台,管弦乐团既演奏 贝多芬 《第九交响乐》,也演奏《黄河大合唱》。” ——《漢語大詞典》
(1).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易·谦》“六四,无不利撝谦” 三国 魏 王弼 注:“指撝皆谦,不违则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见 光 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 綝 问侍从,皆无所见。”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老儒则端坐石磴上,讲《孟子》‘ 齐桓 、 晋文 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挥顾盼,如与四五人对语。”
(2).发令调遣。《荀子·议兵》:“ 汤 武 之诛 桀 紂 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 桀 紂 若诛独夫。”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夫使 辟阳 、 长信 ,指撝 马 郑 之前; 周勃 、 张飞 ,弹压 雷桐 之右,斯亦怪矣。” 明 唐顺之 《塞下曲赠翁东崖侍郎总制》之十六:“画戟森森清昼閒,指挥只是笑谈间。” 徐怀中 《西线轶事》二:“到前边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保证电话畅通。”
(3).安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或大期将至,即肋下微痛……便须指挥家事,以俟终焉。”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指挥既定,人心自固。”
(4).犹指示。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请三哥指挥儿姪知委。”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臣已指麾 杭州 ,不得减价,依旧作七十收糴。”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招状执结是实,伏乞相公指挥。”
(5).犹指点。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之郡》:“指挥风景迟去輦,为惜流光晚下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女从门外过,媪故指挥云树以迟纤步, 王孙 窥覘尽悉,意颤不能自持。”
(6).谓意之所向。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归舍皆仰屋窃叹,虽口不言,指挥可知,皆谓多寃狱,莫敢言者。”
(7). 唐 宋 诏敕和命令的统称。 唐 黄滔 《唐昭宗实录》:“今年新及第进士 张貽宪 等二十五人并指挥取今月九日於 武德殿 祗候。”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六月》:“尚书省言,检会 靖康 元年已降指挥:人户愿将金帛钱粮献助者,计价依条补授名目。”《宋史·宁宗纪一》:“ 汝愚 曰:‘内禪事重,须议一指挥。’太皇太后允诺。 汝愚 袖出所拟以进。”
(8).军职名。 唐 中叶后有都指挥使, 后唐 、 后周 及 宋 ,均沿用其名,为禁卫之官。 宋 代殿前司及侍卫亲军均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金元 亲军亦置之。 明 代内外诸卫皆置指挥使。 清 代惟京城有兵马司指挥,为坊官,与 宋 明 之制不同。近世有前敌总指挥、总指挥等,均为军级以官职,又与古时不同。
(9). 五代 、 宋 军队的编制单位。 宋 王溥 《五代会要·京城诸军》:“ 后唐 长兴 三年三月敕:‘……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 宋 曾公亮 等《武经总要》卷二:“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
(10).专指领导乐队、合唱队进行排练和演出的人。其职责为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以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指示节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变化。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指挥上台,管弦乐团既演奏 贝多芬 《第九交响乐》,也演奏《黄河大合唱》。”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