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苏洵宋代〕《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而后可以用兵

知势(知势)
苏洵文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韵府拾遗 霁韵》
而后(而後)ér hòu
亦作“ 而后 ”。
(1).以后;后来。《礼记·丧服小记》:“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以大夫牲。”《后汉书·王丹传》:“客初有荐士於 丹 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 丹 坐以免。” 明 李贽 《与焦漪园太史书》:“至 阳明 而后,其学大明。”
(2).连词。然后。《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他得好好爱护他们,应该嘱咐他们几句话,便又简单扼要谈了些军事常识,做了次政治动员,而后上了桥。”  ——《漢語大詞典》
可以 kě yǐ
(1).表示可能或能够。《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宋 苏轼 《御试重巽申命论》:“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之者。” 清 徐兰 《雨阻黑河》诗:“花里见鱼不见水,一网可以盈一船。” 夏衍 《长途》八:“我们以为今天总可以到达 桂林 了。”
(2).表示有某种用途。《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孔颖达 疏:“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 唐 张鷟 《游仙窟》:“莫言釵意小,可以掛渠冠。”《前汉书平话》卷下:“今有 周勃 兵机深厚,可以为帅退之。”如: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3).表示许可。 唐 韩愈 《卢君墓志铭》:“ 河南 尹与人有仇,诬仇与贼通,收掠取服,法曹曰:‘我官司也,我在不可以为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齣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
(4).犹言不坏;还好。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四:“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丁玲 《母亲》一:“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 于五妹 也算可以。”
(5).犹很,厉害。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朱自清 《回来杂记》:“这真闲得可以。”  ——《漢語大詞典》
加兵 jiā bīng
(1).谓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韩非子·有度》:“﹝ 魏 安釐王 ﹞加兵於 齐 ,私 平陆 之都。”《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 魏 十餘年。”《周书·王罴传论》:“ 梁 人为之退舍, 高氏 不敢加兵。”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刘漫塘 遗之诗曰:‘……加兵杀僇非仁矣,纵火焚烧岂义歟?’”
(2).谓增加兵力。《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众将又请曰:‘ 丞相 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何也?’”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6. 礼度:礼~。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10. 略去,简略:~选。~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12. 姓。
节 [ jiē ]
  1.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读轻声)。
用兵 yòng bīng
(1).使用兵器。《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鏜,踊跃用兵。” 朱熹 集传:“踊跃,坐作击刺之状也。兵,谓戈戟之属。”《逸周书·大聚》:“立君子以修礼乐,立小人以教用兵。”
(2).调兵遣将,指挥战争。《国语·越语下》:“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吕尚 长於用兵,短於为国。”《秦并六国平话》卷下:“卿用兵如神。”
(3).使用武力,进行战争。《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唐 杜甫 《岁暮》诗:“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今新都未定,未可造次用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