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苏洵宋代〕《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为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鲜 ( 鮮 ) xiān/xiǎn
鲜 [ xiān ]
  1.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果。~花。~嫩。新~。
  2. 滋味美好:~美。~甜。这汤真~。
  3. 有光彩的:~明。~亮。~艳。
  4. 味美的食物:尝~。时~。
  5.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鱼~。
  6.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7. 姓。
鲜 [ xiǎn ]
     ◎ 少:~为人知。寡廉~耻。
不为(不爲)bù wéi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漢語大詞典》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奸慝(姦慝)jiān tè
亦作“ 姦匿 ”。亦作“奸慝”。
(1).指奸恶的人。《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 孔颖达 疏:“姦,邪;慝,恶。” 三国 魏 曹丕 《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 唐 陈子昂 《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间者皆不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给事中陈庆桂奏折》:“仰见皇上严惩奸慝,执法无私。”
(2).奸恶的心术或行为。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民无姦匿。” 晋 孙盛 《晋阳秋·钱凤》:“ 钱凤 字 世仪 , 吴 嘉兴 尉子也,奸慝好利,为 敦 鎧 曹参军,知 敦 有不臣心,因进説,后 敦 败,见诛。”《北齐书·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明史·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 章炳麟 《讨满州檄》:“我国民伯叔兄弟,亦既烛其奸慝,弗为惑乱。”  ——《漢語大詞典》
竖刁(豎刁)shù diāo
亦作“ 竖刀 ”。 春秋 时 齐桓公 的宦官 寺人貂 谀事 桓公 ,颇受宠信。 桓公 卒,诸公子争立, 寺人貂 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 无亏 , 齐国 因此发生内乱。见《左传·桓公十七年》。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 寺人貂 。亦以泛指阉宦奸臣。《史记·齐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 齐桓公 卒。 易牙 入,与 竖刀 因内宠杀羣吏,立公子 无诡 为君。” 明 潘问奇 《五人墓》诗:“ 竖刁 任挟冰山势,緹骑俄成纸虎威。”  ——《漢語大詞典》
易牙 yì yá
人名。又称 狄牙 、 雍巫 。 春秋 时 齐桓公 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 桓公 。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多以指善烹调者。《孟子·告子上》:“至於味,天下期於 易牙 。” 明 孙仁孺 《东郭记·百工之事》:“学生善做馒, 易牙 亲族,鱼肉常摶。”  ——《漢語大詞典》
开方(開方)kāi fāng
(1).数学术语。求方根的运算。对“乘方”而言。《周髀算经》卷上“勾股圆方图” 汉 赵君卿 注:“勾股各自乘,併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
(2).见方。《南史·到溉传》:“遭母忧,居丧尽礼。所处庐开方四尺,毁瘠过人。”
(3).开药方。也说开方子。《再生缘》第五七回:“从此下官抛弃了,再不去,开方诊脉作医生。” 鲁迅 《〈呐喊〉自序》:“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 谢觉哉 《不惑集·〈书同文,语同音〉》:“﹝我﹞很小就知道中医开方子,允许写白子(即简字或错用字),叫‘药白眼’。”
(4).求算面积。《明史·食货志一》:“ 万历 六年,帝用大学士 张居正 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利玛竇 、 南怀仁 诸地图,开方计里,眉灿星臚。” 清 冯桂芬 《绘地图仪》:“今 江 南州县有鱼鳞册,犹沿其制,惟有 明 以前,绘图不知计里开方之法,图与地不能密合,无甚足用。”  ——《漢語大詞典》
是也
周邦彦词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韵府拾遗 马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