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动-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 到、达。如:「入夜」、「入冬」。
-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动-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动-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太庙(太廟)tài miào
帝王的祖庙。《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新主入庙,礼合祧藏太庙中第一夹室。”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其祭仪祭器,一如太庙之制。”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矢 shǐ《國語辭典》
矢 [ shǐ ]
名- 箭。如:「流矢」、「無的放矢」。《漢書·卷五四·李廣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矢。」
- 古代投壺燕飲時所用的籌碼。《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 糞便。《左傳·文公十八年》:「仲以君命召惠伯……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通「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發誓。如:「矢志不忘」、「矢勤矢勇」。《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正直的、端正的。《書經·盤庚上》:「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籲眾慼,出矢言。」漢·孔安國·傳:「出正直之言。」
先王 xiān wáng
(1).前代君王。《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伊尹 祠于先王。” 孔 传:“此 汤 崩,踰月 太甲 即位,奠殯而告。”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史记·秦本纪》:“ 孝文王 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襃厚亲戚,弛苑囿。” 唐 韩愈 《曹成王碑》:“其先王明,以 太宗 子,国 曹 。”
(2).指上古贤明君王。《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唐玄宗 注:“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於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詔后世。” 宁调元 《〈南社集〉序》:“古有采诗之官,先王所以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漢語大詞典》
(2).指上古贤明君王。《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唐玄宗 注:“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於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詔后世。” 宁调元 《〈南社集〉序》:“古有采诗之官,先王所以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