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匈奴 xiōng nú
称 胡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战国 时游牧于 燕 、 赵 、 秦 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 战国 时始称 匈奴 和 胡 。 东汉 光武 建武 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 北匈奴 在公元一世纪末为 汉 所败,部分西迁。 南匈奴 附 汉 , 西晋 时曾建立 汉国 和 前赵国 。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灭 ( 滅 ) miè
灭 [ miè ]
- 火熄:熄~。
- 完,尽,使不存在 :~口。~亡。不可磨~。~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 淹没:~顶之灾。
寒山 hán shān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漢語大詞典》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漢語大詞典》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草草 cǎo cǎo
(1).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 太祖 崩,京师草草。” 唐 元稹 《侠客行》:“白日堂堂杀 袁盎 ,九衢草草人面青。” 宋 陆游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2).匆忙仓促的样子。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筭。” 宋 梅尧臣 《令狐秘丞守彭州》诗:“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年华草草催双鬢,宦跡悠悠寄一身。”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
(3).草率;苟简。《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 威 已至 滑州 。帝大惧,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 宋 苏轼 《与康公操都官书》之二:“所索诗,非敢以浅陋为辞,但希世絶境,众贤所共咏叹,不敢草草为寄也。”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灯火萧萧岁又除,盘餐艸艸食无鱼。”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校稿还不如仍由我自己校,即使怎样草草,错字也不会比别人所校的多也。”
(4).忧虑劳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毛 传:“草草,劳心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草草眷徂物,契契矜岁殫。” 唐 李白 《闺情》诗:“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漢語大詞典》
(2).匆忙仓促的样子。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筭。” 宋 梅尧臣 《令狐秘丞守彭州》诗:“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年华草草催双鬢,宦跡悠悠寄一身。”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
(3).草率;苟简。《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 威 已至 滑州 。帝大惧,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 宋 苏轼 《与康公操都官书》之二:“所索诗,非敢以浅陋为辞,但希世絶境,众贤所共咏叹,不敢草草为寄也。”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灯火萧萧岁又除,盘餐艸艸食无鱼。”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校稿还不如仍由我自己校,即使怎样草草,错字也不会比别人所校的多也。”
(4).忧虑劳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毛 传:“草草,劳心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草草眷徂物,契契矜岁殫。” 唐 李白 《闺情》诗:“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