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长松(長松)cháng sōng
药草名。服之可黑须发。 宋 苏轼 《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诗之一:“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长松》:“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按 张天觉 《文集》云:僧 普明 居 五臺山 ,患大风,眉髮俱堕,哀苦不堪。忽遇异人,教服长松,示其形状。 明 採服之,旬餘毛髮俱生,颜色如故。” ——《漢語大詞典》
乍 zhà《國語辭典》
乍 [ zhà ]
副- 突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初、刚刚。如:「乍暖还寒」、「新来乍到」、「霪雨乍晴」。
- 暂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
- 怎、哪。《西游记·第三三回》:「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
- 因害怕而颤抖。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张狂,心惊乍。」
- 壮著、放大。《红楼梦·第六七回》:「那兴儿听见这个声音儿,早已没了主意了,只得乍著胆子进来。」
吼 hǒu《國語辭典》
吼 [ hǒu ]
动- 猛兽大声的叫。如:「河东狮吼」。《晋书·卷四三·王戎传》:「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唐·杜甫〈复阴〉诗:「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
- 因愤怒或情绪激动而大声叫喊。如:「大吼大叫」。《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自然界发出巨响。如:「北风怒吼」。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宋·王庭珪〈和周秀实田家行〉:「大臣鼻息如雷吼,玉帐无忧方熟眠。」
苍虬(蒼虯)cāng qiú
亦作“ 苍虯 ”。
(1).青色的龙。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駟苍虬兮翼轂,驾陵鱼兮驂鲸。” 唐 王勃 《寻道观》诗:“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苍虬白鹤常廝守,松柏同荣,岁寒不朽。”
(2).形容树木盘曲的枝干。 宋 王沂孙 《疎影·咏梅影》词:“苍虯欲捲涟漪去,慢蜕却、连环香骨。” 清 顾炎武 《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诗:“老柏生崇冈,本是苍虬种。” ——《漢語大詞典》
(1).青色的龙。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駟苍虬兮翼轂,驾陵鱼兮驂鲸。” 唐 王勃 《寻道观》诗:“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苍虬白鹤常廝守,松柏同荣,岁寒不朽。”
(2).形容树木盘曲的枝干。 宋 王沂孙 《疎影·咏梅影》词:“苍虯欲捲涟漪去,慢蜕却、连环香骨。” 清 顾炎武 《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诗:“老柏生崇冈,本是苍虬种。”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叠 ( 疊 ) dié
叠 [ dié ]
- 重复,累积:重(chǒng )~。层见~出。~罗汉。~韵。~嶂。~翠。
- 摺:摺~。铺床~被。
- 乐曲的重复演奏:阳关三~。
浪 làng《國語辭典》
浪 [ làng ]
名- 大的水波。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凡物因振动而起伏如浪的都称为「浪」。如:「声浪」、「麦浪」。唐·陆龟蒙〈樵人十咏〉一○首之五:「争推好林浪,共约归时节。」
- 姓。如晋代有浪逢。
- 放纵不拘、放荡不正。如:「浪荡」、「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 虚妄、空。如:「浪得虚名」。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 轻率、随意。如:「浪费」。唐·张籍〈赠王秘书〉诗:「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浪 [ láng ]
- 参见「浪浪」、「沧浪」等条。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动-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 越过。如:「翻山越岭」。
-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白雪 bái xuě
(1).洁白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红楼梦》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陈毅 《延安宝塔歌》:“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2).比喻白色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苏舜钦 《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诗人喜 荆公 ‘繰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见。”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 师旷 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 清 曹寅 《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 《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陈维嵩 《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吕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白色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苏舜钦 《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诗人喜 荆公 ‘繰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见。”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 师旷 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 清 曹寅 《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 《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陈维嵩 《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吕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漢語大詞典》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动-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