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柳宗元唐代〕《驳复仇议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曲直胁弱而已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议 ( 議 ) yì
议 [ yì ]
  1. 意见,言论:~论。提~。建~。
  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
  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
  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曲直 qū zhí
(1).弯曲和平直。《书·洪范》:“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产五材以利用兮,曲直判而为民资。”
(2).是非;有理无理。《荀子·王霸》:“不卹是非,不治曲直。”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二折:“若我不分一箇曲直,必索要别辨箇是和非。” 老舍 《蜕》三:“在这机关里,没有是非,没有曲直,而只有毒刑与屠杀。”
(3).能和不能。指才能上的差别。《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 王先谦 集解:“曲直犹能不也。”
(4).谓歌声的回曲与平缓。《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郑玄 注:“曲直,歌之曲折也。” 孔颖达 疏:“曲谓声音迴曲,直谓声音放直。”  ——《漢語大詞典》
暴 bào/pù《國語辭典》

暴 [ bào ]

  1. 急遽、猛烈。《说文解字·日部》:「暴,疾有所趣也。」《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汉·郑玄·笺:「暴,疾也。」
  2. 欺凌。《荀子·性恶》:「则夫彊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
  3. 毁坏、蹧蹋。如:「暴殄天物」、「自暴自弃」。
  4. 空手搏斗。《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宋·邢昺·疏:「空手搏虎为暴虎。」
  5. 鼓起、突出。如:「他气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
  1. 残酷凶恶。如:「残暴」、「暴虐」、「暴行」。
  2. 急躁的。《荀子·彊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唐·杨倞·注:「暴察,谓暴急严察也。」
  3. 急骤的、猛烈的。如:「暴风」、「暴雨」、「暴饮暴食」。
  1. 姓。战国时韩国有暴鸢,汉代有暴胜之。

暴 [ pù ]

  1. 晒。《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同「曝 」。
  2. 显露。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寡 guǎ《國語辭典》

寡 [ guǎ ]

  1. 少。如:「沉默寡言」、「寡不敌众」。《说文解字·宀部》:「寡,少也。」《易经·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1. 丈夫已死的妇女。《诗经·小雅·鸿鴈》:「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 古代王侯的自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汉·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
胁弱(脅弱)xié ruò
胁迫弱者。《礼记·乐记》:“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新唐书·张琇传》:“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漢語大詞典》
而已 ér yǐ
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众或议尔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 探春 精细处不让 凤姐 ,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周恩来 《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今天胜利局面已定,用战斗方式可以解决是毫无问题了,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