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董 dǒng《國語辭典》
董 [ dǒng ]
名- 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
- 參見「古董 」條。
- 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 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 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 发起,兴办:~义。~办。创~。
- 提出:~要。~例。
- 推选,推荐:推~。荐~。
- 全:~国。~世。~家。
-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 攻克:“一战而~鄢、郢”。
进士(進士)jìn shì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漢語大詞典》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漢語大詞典》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得志 dé zhì
(1).谓实现其志愿。《易·贲》:“‘白賁无咎’,上得志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闔庐 既立,得志,乃召 伍员 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宋 苏轼 《管仲论》:“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志於天下。”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但妾两人鬱鬱不得志,恆与笔墨为缘。”
(2).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 汉 贾谊 《吊屈原文》:“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得志诸公,目不覩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章:“他带着一脸小人得志的奸笑,拍着 马子怀 的肩头说:‘爷们,那天在集上我怎么跟你说的?’”
(3).谓揣度而得其意旨。《史记·李斯列传》:“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 胡亥 , 高 能得志焉。” ——《漢語大詞典》
(2).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 汉 贾谊 《吊屈原文》:“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得志诸公,目不覩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章:“他带着一脸小人得志的奸笑,拍着 马子怀 的肩头说:‘爷们,那天在集上我怎么跟你说的?’”
(3).谓揣度而得其意旨。《史记·李斯列传》:“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 胡亥 , 高 能得志焉。”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有司 yǒu sī
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今一二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太学生﹞有凌傲长上,而誶駡有司者。” 元 《日损斋笔记·辨史》:“自 元鼎 以前之‘元’,皆有司所追命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几十年来的 元 君荒淫,有司毒虐,天下兵起,中原之民,久无所主。” ——《漢語大詞典》
怀抱(懷抱)huái bào
(1).怀里抱着。《诗·小雅·蓼莪》“出入腹我” 汉 郑玄 笺:“腹,怀抱也。”《后汉书·曹褒传》:“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潘金莲 在那边屋里冷清清,独自一个儿坐在床上怀抱着琵琶。”
(2).谓心里怀着。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怀抱着希望,她逐渐看出她的将来不在这狭小的世界里。”
(3).胸前。亦指胸部和手臂向前环抱的空间。 三国 魏 曹丕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妻子牵衣袂,落泪霑怀抱。” 唐 元稹 《哭崔儿》诗:“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 邓攸 身。” 宋 苏轼 《哭干儿》诗之一:“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清 唐甄 《潜书·去奴》:“春省耕,秋省歛,入庐舍,尝麦菽,如赤子之在怀抱也,何隐不达乎?”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 南后 由左阶奔下,投入 楚王 怀抱。”
(4).引申指投向的处所。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爬进 奉山路 的三等车,拖着一颗创痛的心,投进 满洲 的怀抱。”
(5).心怀;心意。 汉 冯衍 《与阴就书》:“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齎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掛怀抱。”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二折:“我是铁石人暗伤怀抱。”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其怒我者,其厚我者也;其笑我者,其薄我者也。今人之怀抱,大抵同矣。”
(6).引申为抱负。 清 方文 《送王幼公之毘陵》诗:“所恨岁月逝,怀抱不得施。”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他的根本的怀抱不见得便能够实现。”
(7).拥抱。 蒋光慈 《红笑》诗:“那不是 莫斯科 么?多少年梦见的情人!我快要同你怀抱哩!” ——《漢語大詞典》
(2).谓心里怀着。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怀抱着希望,她逐渐看出她的将来不在这狭小的世界里。”
(3).胸前。亦指胸部和手臂向前环抱的空间。 三国 魏 曹丕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妻子牵衣袂,落泪霑怀抱。” 唐 元稹 《哭崔儿》诗:“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 邓攸 身。” 宋 苏轼 《哭干儿》诗之一:“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清 唐甄 《潜书·去奴》:“春省耕,秋省歛,入庐舍,尝麦菽,如赤子之在怀抱也,何隐不达乎?”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 南后 由左阶奔下,投入 楚王 怀抱。”
(4).引申指投向的处所。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爬进 奉山路 的三等车,拖着一颗创痛的心,投进 满洲 的怀抱。”
(5).心怀;心意。 汉 冯衍 《与阴就书》:“ 衍 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齎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掛怀抱。”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二折:“我是铁石人暗伤怀抱。”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其怒我者,其厚我者也;其笑我者,其薄我者也。今人之怀抱,大抵同矣。”
(6).引申为抱负。 清 方文 《送王幼公之毘陵》诗:“所恨岁月逝,怀抱不得施。”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他的根本的怀抱不见得便能够实现。”
(7).拥抱。 蒋光慈 《红笑》诗:“那不是 莫斯科 么?多少年梦见的情人!我快要同你怀抱哩!” ——《漢語大詞典》
利器 lì qì
(1).锋利的武器。《书·说命上》“若金,用汝作礪” 孔 传:“铁须礪以成利器。”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精兵利器,势勇雷霆。”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 老舍 《二马》第三段四:“象 日本 人一样,造大炮飞艇和一切杀人的利器。”
(2).精良的工具。《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汉 孔安国 注:“言工以利器为用。” 茅盾 《子夜》一:“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 上海 的大街。”
(3).指兵权。《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 胡三省 注:“利器,谓兵柄也。”
(4).喻杰出的才能。《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唐 王昌龄 《上侍御士兄》诗:“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 宋 苏轼 《乞擢用林豫札子》:“﹝ 林豫 ﹞勇於立事,常有为国捐躯之意,试之盘错之地,必显利器。” ——《漢語大詞典》
(2).精良的工具。《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汉 孔安国 注:“言工以利器为用。” 茅盾 《子夜》一:“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 上海 的大街。”
(3).指兵权。《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 胡三省 注:“利器,谓兵柄也。”
(4).喻杰出的才能。《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唐 王昌龄 《上侍御士兄》诗:“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 宋 苏轼 《乞擢用林豫札子》:“﹝ 林豫 ﹞勇於立事,常有为国捐躯之意,试之盘错之地,必显利器。” ——《漢語大詞典》
郁郁 yù yù
(1).浓烈貌,旺盛貌。 宋 毛滂 《蓦山溪·杨花》词:“叶依依,烟欝欝,依旧如张绪。”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曄丹华以欝欝,冒緑林而萋萋。”《封神演义》第六三回:“转日的,乃岭头松欝欝;生云的,乃崖下石磷磷。”
(2).忧闷貌。 宋 苏洵 《答陈公美》诗:“欝欝自不乐,谁为子悲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欝欝不乐。” ——《漢語大詞典》
(2).忧闷貌。 宋 苏洵 《答陈公美》诗:“欝欝自不乐,谁为子悲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欝欝不乐。” ——《漢語大詞典》
适 ( 適 ) shì/kuò《國語辭典》
适 [ guā ]
形- 迅速。《說文解字·辵部》:「适,疾也。」
适 [ kuò ]
- (一)之又音。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 年:今~。来~。
- 同“滋”,增益;多。
- 古代称草席。
- 〔龟(qiū)~〕见“龟”。
土 tǔ《國語辭典》
土 [ tǔ ]
名- 地面砂泥等的混合物。如:「泥土」、「黏土」、「黑土」、「积土成山」。《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 地域、疆域。如:「国土」、「领土」、「疆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
- 乡里。如:「故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唐·刘威〈旅怀〉诗:「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本地的、地方性的、区域的。如:「土产」、「土货」、「土话」。
- 古老传统的。如:「土方法」、「土法炼钢」。
- 不合潮流的。如:「土里土气」、「他的穿著很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