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为冠冕人,死不惭忠烈。
吾闻古君子,介介励其节。入门疑储宫,抚己思鈇钺。
志者若不退,佞者何由达。君臣一殽膳,家国共残杀。
此道见于今,永思心若裂。王臣方謇謇,佐我无玷缺。
如何以谋计,中道生芽蘖。宪司遵故典,分道播南越。
苍惶出班行,家室不容别。玄鬓行为霜,清泪立成血。
乘遽剧飞鸟,就传过风发。嗟吾何为者,叨在造士列。
献文不上第,归于淮之汭.蹇蹄可再奔,退羽可后歇。
利则侣轩裳,塞则友松月。而于方寸内,未有是愁结。
未为禄食仕,俯不愧梁粝。未为冠冕人,死不惭忠烈。
如何有是心,不能叩丹阙。赫赫负君归,南山采芝蕨。
南荒不择吏,致我交阯覆。绵联三四年,流为中夏辱。
懦者斗即退,武者兵则黩。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
刮则齐民痈,分为猛士禄。雄健许昌师,忠武冠其族。
去为万骑风,住作一川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
哀声动闾里,怨气成山谷。谁能听昼鼙,不忍看金镞。
吾有制胜术,不奈贱碌碌。贮之胸臆间,惭见许师属。
自嗟胡为者,得蹑前修躅。家不出军租,身不识部曲。
亦衣许师衣,亦食许师粟。方知古人道,荫我已为足。
念此向谁羞,悠悠颍川绿。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啮草根,倚桑空羸羸。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愧颍民,奚不进德为。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洟。
志者若不退,佞者何由达。君臣一殽膳,家国共残杀。
此道见于今,永思心若裂。王臣方謇謇,佐我无玷缺。
如何以谋计,中道生芽蘖。宪司遵故典,分道播南越。
苍惶出班行,家室不容别。玄鬓行为霜,清泪立成血。
乘遽剧飞鸟,就传过风发。嗟吾何为者,叨在造士列。
献文不上第,归于淮之汭.蹇蹄可再奔,退羽可后歇。
利则侣轩裳,塞则友松月。而于方寸内,未有是愁结。
未为禄食仕,俯不愧梁粝。未为冠冕人,死不惭忠烈。
如何有是心,不能叩丹阙。赫赫负君归,南山采芝蕨。
南荒不择吏,致我交阯覆。绵联三四年,流为中夏辱。
懦者斗即退,武者兵则黩。军庸满天下,战将多金玉。
刮则齐民痈,分为猛士禄。雄健许昌师,忠武冠其族。
去为万骑风,住作一川肉。昨朝残卒回,千门万户哭。
哀声动闾里,怨气成山谷。谁能听昼鼙,不忍看金镞。
吾有制胜术,不奈贱碌碌。贮之胸臆间,惭见许师属。
自嗟胡为者,得蹑前修躅。家不出军租,身不识部曲。
亦衣许师衣,亦食许师粟。方知古人道,荫我已为足。
念此向谁羞,悠悠颍川绿。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啮草根,倚桑空羸羸。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愧颍民,奚不进德为。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冠冕 guān miǎn
(1).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后汉书·明帝纪》:“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
(2).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
(3).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传论》:“观夫 晋 氏以来,诸 王 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沈公墓志铭》:“ 沉 氏自 汉 以后,冠冕名闻之盛,代不絶於 乌程 。”
(4).冠族,仕宦之家。《世说新语·德行》“ 王绥 在都”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自 王浑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绥 又知名于时,冠冕莫与为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王利器 集解:“《文选·奏弹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5).比喻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盖《尚书》古文,六经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传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经》六艺之喉衿。”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已经在筹划着了。它,毫无疑问的,将是我国建设事业中最伟大的一个建设,一个冠冕。”
(6).盖过,居于首位。 南朝 宋 颜延之 《蜀葵颂》:“渝艳众葩,冠冕羣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茂绩殊勋,冠冕列辟。”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史》:“ 欧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义文章,冠冕人伦。”
(7).犹言体面,光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到酒楼上坐罢,还冠冕些。”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譬如‘ 伟人 ’‘教授’‘学者’‘名人’‘作家’这些称呼,当初何尝不冠冕,现在却听去好象讽刺了。”
(8).指日珥。 唐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诗:“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 扶桑 病眼开。”参见“ 冠珥 ”。 ——《漢語大詞典》
(2).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
(3).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传论》:“观夫 晋 氏以来,诸 王 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沈公墓志铭》:“ 沉 氏自 汉 以后,冠冕名闻之盛,代不絶於 乌程 。”
(4).冠族,仕宦之家。《世说新语·德行》“ 王绥 在都”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自 王浑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绥 又知名于时,冠冕莫与为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王利器 集解:“《文选·奏弹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书》:‘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谓之冠族。’”
(5).比喻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称 统 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盖《尚书》古文,六经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传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经》六艺之喉衿。” 徐迟 《入峡记》:“ 长江 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已经在筹划着了。它,毫无疑问的,将是我国建设事业中最伟大的一个建设,一个冠冕。”
(6).盖过,居于首位。 南朝 宋 颜延之 《蜀葵颂》:“渝艳众葩,冠冕羣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茂绩殊勋,冠冕列辟。”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读史》:“ 欧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义文章,冠冕人伦。”
(7).犹言体面,光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到酒楼上坐罢,还冠冕些。”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譬如‘ 伟人 ’‘教授’‘学者’‘名人’‘作家’这些称呼,当初何尝不冠冕,现在却听去好象讽刺了。”
(8).指日珥。 唐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诗:“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 扶桑 病眼开。”参见“ 冠珥 ”。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惭 ( 慚 ) cán
惭 [ cán ]
- ◎ 羞愧:~愧。羞~。~色。~惧。~怍。~赧。~颜。自~形秽。
忠烈 zhōng liè
(1).忠义壮烈。《晋书·忠义传·麴允》:“ 允 发愤自杀。 聪 嘉其忠烈,赠车骑将军,諡 节愍侯 。”《隋书·诚节传·张季珣》:“ 季珣 家素忠烈,兄弟俱死国难,论者贤之。” 杨朔 《蓬莱仙境》:“﹝ 任常伦 ﹞跟鬼子拚了刺刀,自己也牺牲了。人民怀念他的忠烈,还在当地替他铸了座铜像呢。”
(2).指为正义而壮烈牺牲者。《南史·刘勔传论》:“ 刘勔 出征久抚,所在流誉,行己之节,赴陷为期,虽古之忠烈,亦何以加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 黄 竟以此起家,为教育厅小官,遂编《越风》,函约‘名人’撰稿,谈忠烈遗闻,名流轶事,自忘其本来面目矣。”
(3).忠诚刚正。《宋书·朱龄石传》:“ 绰 为人忠烈,受 冲 更生之恩,事 冲 如父。”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夏完淳 《六哀·侯纳言》诗:“忠烈简迈姿,淡然青云志。” ——《漢語大詞典》
(2).指为正义而壮烈牺牲者。《南史·刘勔传论》:“ 刘勔 出征久抚,所在流誉,行己之节,赴陷为期,虽古之忠烈,亦何以加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 黄 竟以此起家,为教育厅小官,遂编《越风》,函约‘名人’撰稿,谈忠烈遗闻,名流轶事,自忘其本来面目矣。”
(3).忠诚刚正。《宋书·朱龄石传》:“ 绰 为人忠烈,受 冲 更生之恩,事 冲 如父。”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夏完淳 《六哀·侯纳言》诗:“忠烈简迈姿,淡然青云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