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2 / 46页

宋史·志·卷一百五十五

..........泮林讲义》三卷

  周士贵《经括》一卷

  游桂《经学》十二卷

  《九经经旨策义》九卷(不知作者)

  姜得平《诗书遗意》一卷

  沈贵瑶《四书要义》七篇

  张九成《中庸大学孝经说》各一卷

  又《四书解》六十五卷

  张纲《六经辨疑》五卷

  又《确论》十卷

  李焘《五经传授》一卷

  王应麟《六经天文编》六卷

  陈应隆《四书辑语》..........

明史·志·卷七十二

..........》六卷

  朱润《四书通解》十卷

  马森《学庸口义》三卷

  廖纪《四书管窥》四卷

  陈士元《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

  许孚远《论语学庸述》四卷

  谢东山《中庸集说启蒙》一卷

  唐枢《四书问录》二卷

  杨时乔《四书古今文注发》九卷

  李材《论语大意》十二卷

  顾宪成《大学通考》一卷,《大学质言》一卷

  管志道《论语订释》十卷,..........

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太常唐凝菴先生鹤徵

..........不已,尚何仙佛之足言!学不至此,不若不学也。

  仁生机也,己者形骸,即耳目口鼻四肢也,礼则物之则也。《中庸》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则人之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何莫非此生机?而生我者,即是生天、生地、生..........一物,一事自有一事,判然各不相通,惟详究其至当恰好处,宁复有二乎哉!世谓博即是约,理无后先,恐未究竟。

  《中庸》内省不疚,无恶於志,正是独处,正是未发。故曰“人所不见,若省之念发时,则十目所视矣。”安得尚言不见也?“知微”之微,..........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相养,而太和在宇宙间矣。此只是人情才到极平易处,而不觉工夫却到极神圣处也。噫!人亦何苦而不把中庸解释《中庸》,亦又何苦而不把中庸服行《中庸》也哉!”

  问:“此理在天地间原是活泼,原是?久,无缺欠,无间歇,何如?”罗子曰:..........:“何待终日,即一时已难保矣。”曰:“如此又可谓乾乾已乎?”曰:“此是工夫不熟,熟则恐无此病矣。”曰:“非也。《中庸》教人,原先择善,择得精,然后执得固。子之病,原在择处欠精,今乃咎他执处不固。子之心中元有两个知,有两个行。”曰:..........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文选唐曙台先生伯元

..........解》)

  夫子述而不作,弟子不敢著书。夫子没,七十子丧,去圣日远,渐生隐怪。曾子、子思忧其失传,始作《大学》《中庸》,至孟轲氏而异端大起,争喙者多,始作《孟子》。三子皆不得已而著书,吾道既明,无书可著。

  《孟子》一书,首尾..........,则五霸为三等。性之上,反次之,假又次之。假或成真,恶知非有!举战国诸侯而无之,是孟子之所思也。

  夫子论小人中庸,拟於时中君子也。孟子论五霸假之,拟于性之、反之之圣人也。果如註解,是拟人不於其伦矣。

  霸者慕道而让道,于道..........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文裕黄泰泉先生佐

..........迹不可见,故於气观之,既以为一矣。”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此言理在气先也。註《中庸》则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则理又在气后矣,是判理气而为二,乃未定之论也。然道之大原出於..........主静,立人极”,即《书》“圣学一为要,一者无欲,无欲故静”也。静则至无之中,至有存焉,其浑然太极已乎!徵诸《易》与《中庸》,则《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乃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本也。不言四象而言五行者,河..........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庄裕徐养斋先生问

..........出皆支离,未能顺理。《易》以“尺蠖之屈,龙蛇之蛰”,皆自外而内,“退藏於密”之事。下言“精义入神,穷理入於微妙”,如《中庸》之尽精微,乃为致用之本。利用安身,顺而利往,如《易》义以方外,乃为崇德之资,此正是内外交相养之道。

  苏..........亦是前篇“君子已存此中,发此和”,到“一理浑然,泛应曲当处,一神两化,故位天地,育万物,自然此理,圣人之能事,中庸之极功也”。如此恐不为凿说,惟再体味之。(《答高太和论中和》)

  执事谓喜怒哀乐,自然之中,人人所..........

明儒学案·东林学案·文介孙淇澳先生慎行

..........,德自无不真之处,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一书,专为性善说也。然则仁义礼智,可谓非性乎?曰:《中庸》言性之德也,谓之德则可,谓之即性则不可。于文生心为性,惟性善,故心善,心善,故随所发无不善,而有四端。端者倪也,有端..........“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是天之气运之行,无不齐也。而独命人于气运之际,顾有不齐乎哉?《中庸》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夫使天果不齐,是纯独文之所有,而举世性情之所无也。又非独举世性情之所无,而亦天命之所..........

清史稿·志·卷一百四十五

..........书集注》二十九卷。乾隆二十年敕译。

  《四书近指》二十卷。孙奇逢撰。

  《大学讲义》一卷,《中庸讲义》二卷。朱用纯撰。

  《孟子师说》二卷。黄宗羲撰。

  《四书训义》三十八卷,《读四书大全说..........卷。樊廷枚撰。

  《四书典故覈》三卷。凌曙撰。

  《大学臆古》一卷,附《古今文附证》一卷,《中庸臆测》二卷。王定柱撰。

  《四书说略》四卷。王筠撰。

  《论语集注附考》一卷。丁晏撰。

.....

艺舟双楫·卷二·论文二

..........如是者绝少,盖切要语本自无多。《大学》一书,只“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毋自欺也”、“君子必诚其意”三言;《中庸》一书,只“为政在人”、“取 人以身”两言耳,又可求多于退之乎。退之文之盛者,《圣德诗序》及诗,荐士南溪..........;注“言悖而出”节曰君有逆命,则民有逆辞,上贪于利,则下人侵畔;注“生财大道”节曰不务禄不肖而勉民以 农。在《中庸》注“喜怒”节曰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注“道之不行”节曰过犹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