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母得所饲,哑哑振双翎。

唐璧明代〕《世称乌反哺盖闻而未睹焉一日晨起见其类聚飞鸣乃其然也感叹有作

东方日初出,草树何青青。乌雏哺其母,散乱林郊坰。

其母得所饲,哑哑振双翎。其雏远衔饵,翅短来去轻。

绸缪报深恩,眷顾存至情。我行忽见之,感叹涕泗零。

有亲不能养,在世徒营营。羽族尚能尔,况我万物灵。

低头拜乌雏,愧汝曾参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得所哑哑双翎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母 mǔ《國語辭典》

母 [ mǔ ]

  1. 称谓:➊ ​对妈妈的称呼。如:「母奶」、「母爱」、「父母」。《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如:「姑母」、「祖母」、「师母」。
  2. 老妇。《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3. 能有所滋衍的事物。如:「字母」。
  4. 根源、根本。如:「失败为成功之母」。
  1. 雌性的。如:「母牛」、「母鸡」。
  2. 原本的。如:「母校」、「母金」。
得所 de suǒ
(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漢語大詞典》
饲 ( 飼 ) sì
饲 [ sì ]
  1. 喂养:~鸟。~育。~料。~草。~养。
  2. 喂家畜、家禽的食物:打草储~。
哑哑(啞啞)yā yā
笑声。《易·震》:“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笑声。”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百官并入兮,何语笑之哑哑。” 清 袁枚 《新齐谐·徐崖客》:“ 徐 乃以手指口,又指其腹,毛人笑愈甚,哑哑有声,嚮震林谷。”
(1).象声词。禽鸟鸣声。 汉 焦赣 《易林·师之萃》:“鳧雁哑哑,以水为家。” 唐 李白 《乌夜啼》诗:“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刘大白 《卖布谣》二:“布机轧轧,雄鸡哑哑。”
(2).象声词。小儿语声。 唐 于鹄 《古词》之二:“新长青丝髮,哑哑言语黠。” 宋 梅尧臣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爱婴娇哑哑,嗜寝復便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口技》:“小儿哑哑,猫儿唔唔。”
(3).象声词。器物响声。 唐 刘言史 《买花谣》:“浇红溼緑千万家,青丝玉轤声哑哑。” 元 萨都剌 《题寿监司所藏美人织锦图》诗:“卷中织锦 秦川 女,大姬哑哑弄机杼。”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之三:“满腔热血向谁洒,龙泉挂壁鸣哑哑。”  ——《漢語大詞典》
振 zhèn《國語辭典》

振 [ zhèn ]

  1. 举起。《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
  2. 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楚辞·王襃·九怀·尊嘉》:「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3. 奋发。如:「士气大振」、「萎靡不振」。
  4. 震撼。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怀〉诗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通「震」。
  5. 发放、开放。《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性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6. 救济、救助。《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通「赈」。
  1. 姓。如宋代有振纪。

振 [ zhēn ]

  1. 参见「振振」(二)​条。
双翎(双翎)
宋 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析枝二首 其二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