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既有归,破贼当自兹。

汪元量宋代〕《蜀相庙

我谒武侯祠,阴郎草凄凄。
当时南阳结庐学龙卧,深山大泽无人知。
胡为蜀先主,三顾前致辞。
欲烦恢复天下计,先生筹策天下奇。
浩然出山来,凜凜虎豹姿。
乘时既得人,上曰真吾师。
已晓关与张,二子不复疑。
孤有孔明在军中,如龙有水相因依。
历数既有归,破贼当自兹。
可怜复汉社稷心未已,当时三峡图垒空巍巍。
先生有才过曹丕,中原恢复未可知。
惜哉军务劳,一心死无私。
出师一表如皎日,千古万古鸿名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历数

历数(歷數)lì shǔ
(1).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起上矣。” 唐 柳宗元 《舜禹之事》:“﹝ 舜 ﹞合时月,正历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 王 名 朔 ,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
(2).古谓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历,也写作“厤”。《论语·尧曰》:“咨,尔 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 集解:“厤数谓列次也。” 邢昺 疏:“ 孔 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厤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厤数谓天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今天眷明德,民怀奥主,历数允集,歌讼同臻。”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水德之传一传二,岂独神言赤帝之为 桓 为 灵 ,诚非历数。”
亦作“厤数”。
(1).岁时节候的次序。《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鸡知将旦,不能究阴阳之歷数。”
(2).推算岁时节候的方法。《书·洪范》:“五纪……五曰厤数。” 孔 传:“厤数节气之度以为厤,敬授民时。” 孔颖达 疏:“筭日月行道所歷,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厤。”《后汉书·郅恽传》:“﹝ 郅惲 ﹞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歷数。” 清 王锡阐 《晓庵新法·自序》:“儒者不知歷数,而援虚理以立説。”
(3).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论语·尧曰》:“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歷数在尔躬。’”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歷数在帝,践祚允宜。” 宋 范成大 《秦淮》诗:“经营暨六代,兹地称神州,乃知歷数定,昧者徒私忧。” 明 朱元璋 《免朝谒手诏》:“尔察歷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
亦作“厤数”。 一一列举;逐个说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 从诲 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杜陵 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铁人 ﹞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漢語大詞典》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破 pò《國語辭典》

破 [ pò ]

  1. 毁坏、使碎裂。如:「家破人亡」、「破斧沉舟」。《荀子·劝学》:「风至笤折,卵破子死。」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突破、破除。如:「破戒」、「破纪录」。《红楼梦·第一回》:「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3. 击败、攻下。如:「破城」、「大破敌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4. 剖开、劈开。如:「势如破竹」、「乘风破浪」、「将西瓜破成两半。」
  5. 剖析、分析。参见「破题 」条。
  6. 揭穿,使真相大白。《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似你先时破我的肉是狗肉,几乎教我不撰一文。」《老残游记·第五回》:「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
  7. 花费、消耗。如:「破财」、「破费」。唐·温庭筠〈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8. 尽、穷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 使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不完整。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0. 穿、透、揭穿。如:「识破」、「点破」、「说破」、「一语道破」、「看破红尘」。
  1. 形容受到损坏而残破的东西。如:「破船」、「破鞋」、「破布」。
  2. 差劲、低劣。如:「他的数学非常破。」、「你这套破理论少说为妙,免得被人嘲笑。」
  1. 唐宋燕乐大曲的后半部。其中以舞蹈为主,乐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节拍急促繁碎,故称为「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 时。」《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 媚的破儿。」也称为「曲破」。
贼 ( 賊 ) zéi
贼 [ zéi ]
  1. 偷东西的人,盗匪:~人。盗~。~赃。~窝。
  2.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民~。工~。~寇。蟊~。
  3. 害,伤害:戕~。“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4. 邪的,不正派的:~心不死。
  5. 狡猾:~溜溜。
  6. 副词,很:~冷。~亮。~横(hèng )。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